三、佛教为中国人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终极关怀 任何一种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它的哲学内核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程度。这要求它的哲学能够为人提供一种普适性的追求,一般哲学只是提供了对现世的关怀,而宗教哲学则还要为人提供终极的关怀,也就是对于彼岸的神学信仰及其实证追求,使人在身体和心灵卜得到当下的关爱,在死后还要有灵魂的慰藉。 佛教系统地论证了当下世界的苦楚,人生就是苦海。佛教认为当下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不具自性,所见世界之万象皆为因缘和合所致。这在佛教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中有明显的体现,也构成了佛教的基本义理的基础。四圣浦即苦、集、灭、道,苦谛:佛家认为凡是有为有漏之法皆含苦性,人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八苦。也就是说人总是处于苦海之中,由于当下世界是虚妄不真的,乃因缘和合所成,而人由于无明具有“贪、嗔、痴”三毒,产生身、口、意三业,认为世界与我皆为真实之实在,将非真实的认为是真实的,却不知道自己认识的愚痴,也因而执著于万法与我,即法执与我执。在迁流变化的世事面前显得无奈与烦恼。所以世界是苦的。那么怎样摆脱呢?那就是修行达至道谛,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从佛学来说,人只有破除由无明所引起的法执与我执,达到无为无漏,认识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以至“涅檗寂静”才能摆脱苦恼,进入理想的极乐世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家对现实世界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世界本空皆苦,只有涅檗后的世界才是极乐的。这为人提供了一种终极的关怀,也就是死后的去向。但这不是要求人放弃生的念头,恰恰相反,佛家是贵生而不惧死的。伤害自身生命并不能进入理想天国,为了达到极乐,今生必须弃恶从善,为他人着想。同时,为了众生之福,却是可以舍弃生命的。同时,在佛家看来,世界具有因果轮回报应,今生的果乃前世之因所成,今生之因造就来世之果。善因出善果,恶因生恶果。这就是劝戒人们在当下世界要奉行佛法,弃恶扬善,来世当登西方极乐。 佛家的这一对彼岸世界理想的追求及贵生忘死的境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宗教特有的终极关怀,这是儒家做不到而道家又将它做得过实所不能比的。在佛教传人之初,儒家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但它的哲学只是建立在对于人的社会性的思考卜的,并没有去关注人的自然的终极需要,当季路问事鬼神于孔子时,“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7】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经世致用的传统有关,也恰恰说明了中国儒家学派在关于人的终极关怀的建设E的缺失,所以它并没有像佛教那样迅速地走向世界,它毕竟不算作是一种成熟的宗教,只是具备了其哲学的现世关怀,而不是终极的关怀,它的现实关怀即是在现世实现太平天下,所以,当代学者汤一介先生认为:“儒家思想自东汉以后,从发展上看也很可能成为一种宗教,因为从有神论、谶纬迷信发展成一种宗教并非很困难,但儒家在汉朝终究也没有成为一种宗教,这和它只要求在现实世界中去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并不要求在超现实世界中去实现有着直接联系”。【8】与儒家学派相比,道家及道教学派却做得过实。确切地说,道教比佛教产生要晚得多,当佛教传人中国时,道教并没产生,只是一些方术家与黄老道哲学者在活动,在他们的理论中仅仅具备了一些宗教因素,当道教产生时,中国才真正拥有了本土的宗教信仰。由于它产生较晚,义理上不够系统,逻辑性不强,使其不能与外来的佛教相抗衡,最致命的是道教将它神仙信仰追求做得过实,强调在今生今世就可以通过修行而得道成仙,并且建造炼丹炉炼制丹药,故葛洪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9】人的生命是可以修炼的,人通过服用炼制的丹药是可以成仙的。结果服用的人早早地死去,因为这些炼制的结晶体乃重金属,有剧毒,对人体有极大的伤害。如唐太宗晚年就是因此而死。从这方面来看,道教它违背了宗教的神秘性与超世性,追求当下今世的得道成仙的实证做法是必然失败的。从道教发展史来看,它不得不由外丹炼制向内丹修炼转化,而这一点也是借鉴佛家禅定之法。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并没完整意义卜的终极关怀,因为二者都注重在当下世界去实现其理想,即使道教的神仙信仰世界也是由人当下修炼而成的理想境界。佛教在这方面做得是相当完善。它并不是要求人在此世今生就到达彼岸世界,而是强调在人无法证明的来世,这正是宗教神秘性与超世性的体现。试问当世之人,不畏死者几人欤?不思乐者又几人哉?对终极关怀的需求是人类共有的特征,而佛教却满足了这一需求,彼岸世界的理论是佛教基石,其论证是相当系统而严密的,并且它又能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因而在中国,更多的人是信仰佛教而不是道教。正是由于佛教的传人,使得中国人才从根本上有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与宗教信仰,它凭借自身的优势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发展起来。即便是道教也只能是依照佛教的理论和模式来建构自己的理论、组织、戒律……当然,道教文化同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国学”。 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够在中华大地上成长并发展起来,一是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一是佛教本身内核——佛教理论的完善性及与实际结合的与时俱进性,而这其中最根本的是为中国人提供了特殊的宗教的终极关怀,再加上其理论能够为其终极信仰做充分的论证。人类对于终极关怀的需求是没有国界与差别的。因此佛教彻底征服了中国人心灵。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是不同的两概念,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是适应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宗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卜的印度佛教了;现在印瞍佛教是后来从中围再传过去的,也不是传统卜的印度佛教了。 综上所述,现代佛教要发展,佛法要进一步弘扬,最关键的就是要重视佛教理沦的发展与完善。 四、佛教还为中国人提供了现实关怀 一种宗教不仅能够给人提供终极关怀.还能为人提供现实现世的关怀。就佛教的宗教层面来看,与其它宗教一样,都是强凋一种无限的“爱”,这种爱是世间的义垃…世问的,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问的爱.而且还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爱.亦即:爱我、爱他、我爱、他爱。这种爱体现住人身上时,主要就是终极关怀与现实天怀这里主要谈谈现实关怀。佛教有它的观实火怀吗?体现在哪?其实,佛教慈善事业就是其中之一。这在佛法中有体现,佛敦仃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布施就体现的佛教的慈善情怀.戟足以自已的财物,不计回报地分施给别人 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上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那么这是不是一种爱呢?当别人穷困潦倒的时候.佛教总能尽己所能去帮助,这丝毫没有回报,在一些没有宗教情感的人或组织看来是一种愚蠢,但在佛教徒那却是无量功德。近年来,佛教在各地开展捐资办学、赈灾、贫困救济、为重病患者进行捐助等一系列活动,这都体现了佛教对人现实生活的慈善关怀。 同时,佛教还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最直接的现实关怀,这一功能的承担者便是佛教医学(含精神疗法)。佛教认为人的疾病分为身病与心病。身病是指身体、肌肉、骨骼、神经和五官六脏的不适而言,为此它有相应的物理疗法,并专设了“养病坊”。心病乃是指我们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苦恼,佛教认为众生的心理现象和所造的恶业错纵复杂,所以众生身心疾病的种类无量无边。心病主要是由烦恼产生,主要由“贪、嗔、痴”三毒所引起,而这又是由无明引起,即不明事理、无知。由于无明,所以有我执,有烦恼和造恶业;由于造恶业,所以才会受生、老、病、死的果报。所以佛教强调人要断除世间烦恼,认识到世界的空性,不要执著于世间万象,具备“君子坦荡荡”之风格,清心寡欲。这对人们的心理有极大的安慰,这可能是最早的心理学思想与心理疗法,它毕竟于几千年前就产生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佛教对疾病的这种身心并重的分类是非常科学的,它对于古代人的健康起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佛教对于人的现实生活与身心健康都具有现实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