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菩提路上 > 佛教文化 > 正文

热闻

  • 图片

佛教思维法:三条途径到达心理平衡的状态

2013-07-11 09:15:01  来源:闽南佛学

\

  禅定在佛教有三种类,即单修止,或者单修观,或止观双修,这三种修法皆适应人类的三种思维。《圆觉经》将其分作二十五种修行类型,所谓“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如《圆觉经》云:“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成就,不究竟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此是单修止定得解脱者。此种人,思维好静,不好活跃,故宜得止定。“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多单修三摩钵提。”是单修观慧得解脱。这种思维从观察念头入手,故有好动的趋向。“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若,名单修禅那。”这是单修静虑者以致解脱。 

  二十五种分类中有“先修止定,后修观慧”;或“先修止定,后修静虑”;或“先修止定,中修观慧,后修静虑”;或“先修止定,中修静虑,后修观慧”;或“先修止定,齐修观慧静虑”;或“齐修止定,观慧,后修静虑”;或“齐修止定,静虑,后修观慧”等等修习方法次第。如上经所云“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这是“先修静虑,后修止定”;“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这是“先修静虑,后修观慧”;“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是“先修静虑,中修止定,后修观慧”;“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是止定、观慧、静虑三法(同修)而得解脱。其他可类推如经文所述。

  上述二十五种类型,实为三种。第一种止定是从环境的清净和内心的定静入手,逐步澄清自己脑海中的杂念,使内心不攀缘外在的事物。定中自然产生智慧,从而达到轻松、宁静、安祥的境界;第二种观慧方法就是观察内心的念头,体察身体内外各种事物的究竟,进一步了解这些事物都是众生妄念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许多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并且本着慈悲心运用种种方便的方式,来教导其他众生;第三种静虑,从除去内心的烦恼和忧虑入手,不执著自身内外的事物,甚至连“空假”、“定静”和“自我”的名相也不留在心中,凡是会使内心产生负担的名相和念头都一并消除。

  这三种修定的基本思维方式,衍生出二十五种方法,而最根本的原则是这三种方法都是在自我暗示下的思维修习中得到发展的。止定先从外在诃欲弃盖开始,调和自己的身体,从定力的增进,由欲界未到地定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从定力中炼就观慧达到解脱。在这过程中,每一种禅定都是在自我暗示的思维下而成就的。佛世有一老比丘误认一年少比丘为阿罗汉,对他具大信心,向年少比丘求证阿罗汉四果法。年少比丘玩心未尽,随手丢一个水果,对老比丘说这是证初果,年老比丘随心应道,是初果;再丢一个水果,此是二果,随念证二果;乃至三果四果,亦复如是。丢完之后,年少比丘说:“四果已证毕,可以回去了。”年老比丘当下具证四果,成就阿罗汉道。是什么原因玩笑之下竟能证四果?这就是年老比丘对年少具有极大信心,认为对方已证阿罗汉果,绝对不会骗人戏弄人,在他十万分虔诚心态的自我暗示下,此心此念具备无比的能量,当下就成就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至于教者是否真心,那无关重要,只是起了引导作用。可见,我们的心地,也即我们的思维具有无穷无量的能量,地球由我们心的能量所创造,三千大千世界也是我们的心能量创造,这心的能量由我们自己去定夺,成佛作祖亦是如此。

  四、从修定的功德来看心理平衡的调适

  经论中说,有四修定:一为了“现法乐”住,二为了“胜知见”,三为了“分别慧”,四为了“漏永尽”。为了得到四种功德,所以行者要修禅定。

  一、为得“现法乐”。现法是现生(不是来生)修习禅定,能得到现生的安乐,这是离欲界所得的喜乐。如修得初禅的,能得“离(欲所)生喜乐”;修得二禅的,能得“定生喜乐”;修得三禅的,能得“离喜妙乐”;修得四禅的,能得“舍念清净”。四禅虽没有说到乐,而所得到的“寂静乐”,是胜过前三禅的。明净的禅心与轻安相应,为欲界人类所从来没有的。对照于人世间的粗重烦恼,禅定得到“现法乐”住的时候,对任何世俗的引诱都没有兴趣,心理已经是非常平衡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东西了。

  二、为得“胜知见”。得胜知见可分为三类:一修光明想。这本是对治昏睡所修的。二修净想。从不净观的修行转化为净观,依白骨而观明净,如珂如雪,见“白骨流光”,照彻内外。光明想与净色的观想,是胜解作意——假观想而不是真实观,是对于定心的增强,烦恼的对治,而不是引向解脱的胜义观慧。三发神通。修得第四禅的,依方便能引发神通,这是超越常情的知见,有神通并不意味着解脱,真正的解脱需要殊胜的观慧。一般人是不具备神通的,世间神通包括能听非常遥远的他方音声的天耳通;能知他人心念的他心通;能看到非常遥远的他方世界的天眼通;能了知自他过去生事情的宿命通;还有随心所欲,往来无碍的神境通。当常人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的制约能力非常强大,并且别人不能制约他,作为常人,能力胜于他人的时候,怎么会不心理平衡呢?但在佛教里是要摈弃这种想法的,得了神通并不就是代表了一切,最高境界是保证涅槃的境界。这种涅槃思维的训练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福有威并不代表什么,人最终是要死的,得胜知见只是俗人常见,要真正达到心理最佳完全平衡状态是要解脱生死大道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有相对立的东西,有所依赖的,也是不能究竟的,究竟的最佳的平衡状态,是不依赖于神通的。

  三、为得“分别慧”。“分别慧”是在深入禅定,定心明净,出定以后,定力犹能相持的一种慧力。此慧是在语默动静之中,心中明明历历,饮食时知道自己在饮食,行路时知道自己在行路,谈话知道自己在谈话,起念头时知道自己在起念头,觉想时知道是觉想,这也是初学进修中的“守护根门”,佛经中所说的正知而住。在这里的思维训练是重在念念分别,忿怒时知道自己在忿怒,就不会犯下大错误,心理就处于平衡的状态,不会为外面东西所干扰,心里就处于一种明觉明知的平衡状态。

  四、为得“漏尽通”。生死的根源是烦恼,在除尽一切烦恼过后才能证得无学,得究竟解脱,成就漏尽通。定力能够伏除烦恼,却不能根断烦恼。“诸漏永尽”是要依观慧而断的:“观一切行无常,无常故苦;无常苦故,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就是空”。经中说“空于贪,空于嗔,空于痴”就是要我们契空(无愿无相)而净除一切烦恼,方得涅槃解脱。

  一个得到涅槃解脱的人,是什么都放得下的人,他的生死可以给你,还有什么心理能不平衡呢?他的心中无有一点牵挂、贪恋,已经得到真正的正道,还有什么东西能使他起一个念头呢?连念头都不起的人,心理怎么可能会不平衡呢?

  由此可见,人的一生,都处在思维的“自我暗示”,“自我欺骗”下而有所“成就”。思维能决定我们今生的成就,也能决定我们生生世世的未来。是心能作佛,也能成就地狱。如果人类能善用思维,不但能为自己带来幸福与解脱,也将给社会带来幸福与安宁。

  (作者:渊如)

责任编辑: 崔容菠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