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边的频道
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每个人左边都有一个频道,只要你把左边的频道一开,那样一个意义的、价值的世界它就不断地呈现。
上面我谈的是三家共用的东西。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专谈谈儒家的思想。
一般说来,儒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先秦的原始儒学,有两汉的经学化的儒学,有儒道兼综的魏晋的儒学,又有隋唐的儒学,更有儒道佛三家融合的宋明儒学。但是儒学的中心思想是仁的思想。儒家主要是谈三个问题:一个是人的价值,即人的主体性问题,第二是谈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谈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
我们首先讲儒家的人的价值,人的主体价值。我在这里先引用一句孟子的话,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在讲这句话时就是他在忧患,人和禽兽的差别就这么一点点,太宝贵了,你千万要把它好好保存好啊。如果跑掉了怎么办?没关系,把它找回来,这叫“求其放心”。孟子感叹,一个人家里养鸡,小鸡跑掉了,你都知道去找,而人最最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你都不知道找,岂不悲哉,岂不哀哉。
儒家的思想都是在这样一个忧患的意识中去发展,去运作。冯友兰先生讲,人作为人还不行,要能够成为人,那才是真正的人。就是说你作为人还能够成为人的那个东西,你必须要保存着那些德行。如果你丧失这种德行,那么你就不是人。孟子反过来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这个问题诉诸哲学和宗教的层面,就是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呢?从哲学上讲,人的存在方式永远在下述两种矛盾当中存在着,一个是生存方式,一个是生活方式。什么叫生存方式,就是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物理的那样的一个自然的生存方式,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休的那样一种方式,这是人的本性。但是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什么是生活方式?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那种东西,每人都有。只是呈现方式不同而已。所以我把人的生存方式叫成是人的本性,我把生活方式视为人的根性。
打个比方来说。实际上人身上都有两个频道:右边的那个频道,里面开的都是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自然的需求,人一生下来,这种本能都需要的,就像一盆花,天天浇水、施肥,它就茁壮成长。实际上,人的这种需求是不需要浇灌的,你越浇灌它越膨胀。实际上人的左边还有一个频道,有的人不知道左边还有一个频道,而有的人是知道有这个频道却不知道如何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每个人左边都有一个频道,只要你把左边的频道一开,那样一个意义的、价值的世界它就不断地呈现。
所以佛教里面,有一个命题叫“境由心起”,就是说外界的境是和人这个主体紧密相连的,叫人的世界。所谓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的世界,价值的世界。离开人无从谈价值。所以说,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彼此是相互的关系。我们哲学这样讲,如果你没有这个心灵的状态,存在的东西它是不存在的。马克思说,所有的存在都是为我的存在。什么是为我的存在?就是跟我这个主体不能相脱离的存在,对我来说才有意义。比如,对画盲来说,毕加索不存在;对于缺乏人文关怀的人来说,老子不存在,孟子不存在,苏格拉底不存在,柏拉图不存在,亚里士多德不存在,黑格尔不存在,马克思不存在。黑格尔用“存在的无”来指称这种个体存在面对客体时的价值和意义缺失的情形。
佛教讲的境由心起,是说人生的意义、对象的意义,是靠你的心灵,靠你自己把人的本性,佛教讲“佛性”,儒家讲“良知”,就是要把这个光明的人性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