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时许,终于和顿珠见面了。今年43岁的他,面色红润,体格健壮,浑身上下似乎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
记者询问,次仁朗杰翻译,顿珠讲述,在几杯清茶中开始了这次“耿耿于怀”的采访
随着顿珠的娓娓讲述,直孔嘎儿羌姆的前世今生渐渐清晰:
“羌姆”,在藏语中本是个动词,意为“跳”或“舞”,最初它和宗教并无瓜葛,但长期以来被特指各种形式的寺院宗教舞蹈,因此,久而久之便成为宗教舞蹈的代名词。虽然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但印度并没有羌姆法会,可以说它是在本土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朵艳丽奇葩。
公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大师传授符合续部(密宗)精神的金刚舞。他以四部学说中的瑜珈部、无上瑜珈部里的“金刚舞”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具有巫教色彩的民间拟兽图腾舞和法器舞、苯教仪式中的面具舞、藏族古鼓舞“阿卓”以及当地一种叫做“卓巴谐玛”的民间舞蹈,结合藏传密教仪礼和内容的需要,创立了一种用哑剧似的舞蹈表演形式——镇魔酬神的“羌姆”仪式,继而这种仪式很快在各地寺院中推广开来。
直孔梯寺嘎儿羌姆形成于直孔梯寺第9世法台(相当于内地寺庙的主持)尼杰·多吉杰布时期。据说,藏经文里记载,莲花生大师曾预言,自己所创造的舞蹈的传承人就在直孔梯寺附近,名字就叫尼杰·多吉杰布。尼杰·多吉杰布在继承莲花生大师所创造的金刚舞的同时,并第一次创建了“四臂护法神”祭祀舞蹈。从此,羌姆便深深植根于直孔梯寺,后经历代直孔高僧的不断修改和发展,最终逐渐趋于完善,成为藏传佛教宗教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顿珠说,流传下来的直孔嘎儿羌姆有着严格的整套的舞蹈动作和伴奏音乐规定,同时在音乐、面具、服饰、道具和表演程式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作为宗教舞蹈,它具有丰富的宗教内涵,是藏传佛教宗教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谈起自己的学艺过程,顿珠不禁感慨万千,把思绪再次拉入往事中。
他说,自己于1983年出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孔嘎儿羌姆虽然得到恢复,但现代进程中强势文化的激烈冲击,直孔嘎儿羌姆的生存环境依然危机四伏。熟知该羌姆的老喇嘛相继去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年轻的喇嘛中在技艺上很少能独树一帜,难以继承和发展。为此,琼桑活佛、安贡活佛、巴桑活佛正在积极努力筹划恢复直孔嘎儿羌姆的表演。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到了1984年,在直孔梯寺全寺上下共同的努力下,拯救直孔嘎儿羌姆的行动正式拉开了帷幕。掌堂师父桑旦,以及阿托、群培、日巴3个老师从年轻的喇嘛中选出30多人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传授。
当时,年仅14岁的顿珠也在被选之列。自此,直孔嘎儿羌姆便成为顿珠生命的一部分。那完整的仪典和程式也已深深地镌刻在他的思想里、记忆中。
由于出色的表现,还年幼的顿珠在训练中时常受到称赞,大家都夸他天资聪慧。在一次演习结束后,桑旦老师笑着问他:“你在进寺庙前是不是跳过啊?”
回忆起曾经的甜蜜,顿珠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说,其实自己的学艺生涯也是非常艰辛的,在别人看不到的背后,他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学艺之初,顿珠一转圈就呕吐、恶心。为此,当别人都走后,他就一个人悄悄地练习。慢慢地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诀窍,那就是在跳之前先吃上一碗青稞面,虽然在转的时候还是会吐,但吐完之后已不再会有恶心之感了。
此间,4位老师之一的阿托老师还俗,顿珠就和自己的一个朋友罗布,常常找机会下山到阿托老师居住的村子里“开小灶”,继续取经学习。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顿珠的几番“寒彻骨”下,终于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了。当然,这期间也为他留下了几许感动。当时,教大家的桑旦老师已经80多岁了,可每次都是手把手、一丝不苟地把动作做到极致,真正诲人不倦。还有安贡活佛,虽然后来还俗,但是为了恢复直孔嘎儿羌姆的演出,依然根据当年的记忆亲手制作演出需要的道具。
“他们对直孔嘎儿羌姆是真正的怀有深情啊!”顿珠再次由衷地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