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牒上面,详细记载着僧尼的原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到寺年月日、师父法名
读苏轼全集,可以看到他写给皇帝的奏章,其中有几道是这样的:《乞降度牒济饥状》《杭州乞降度牒开西湖状》《乞降度牒》。度牒是什么?苏轼又为什么要向皇上索要?
这要先从度牒在中国的独特地位说起。在中国古代,出家为僧是需要政府批准许可的(现代也是如此),于是就有了度牒。
《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写到鲁达剃度为僧——赵员外道:“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做五台山。山上有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个心腹之人了这条愿心。如是提辖肯时,一应费用都是赵某备办。委实肯落发做和尚么?”鲁达寻思道:“如今便要去时,那里投奔人?不如就了这条路罢。”便道:“既蒙员外做主,洒家情愿做和尚。专靠员外照管。”长老赐名已罢,把度牒转将下来,书记僧填写了度牒,付与鲁智深收受,又赐法衣,袈裟,教智深穿了。
可见,唐宋时期,这和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当的,而这个度牒也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寺院有免役特权,老百姓们又不堪苛捐杂税的重负,纷纷相继出家,躲避调役。度牒的出现,原是为限制出家僧尼人数,控制佛教规模的一种手段。因此,度牒的发放与登记僧尼名籍有关。南北朝以后,唐朝以前,度牒作为国家发给依法得到剃度的僧尼的证明文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没有这份“许可证”的人是无资格登上戒坛受戒的。度牒上面,详细记载着僧尼的原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到寺年月日、师父法名,并由礼部长官等有关官吏联名盖印。有了这份证明,僧尼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受到政府的保障,还可以得到免除赋税徭役的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