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 (图片来源:资料)
软性垂策:僧在佛法在,万变不离宗
20世纪后半叶,鸡足山佛教与时代沉浮与共。80年代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后,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期间有寺院重光之喜,也有商业侵染之扰。然而,数十年未变的是仰圣贤高风而居山的修行人与清净朴拙的道风。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灭度后,僧团依佛遗制而续佛慧命。有僧人在,就有佛法在。鸡足山的僧人一方面继承迦叶尊者之宗风,坚持清净苦行,自化化他,成为朴实修行之典范;一方面延续虚老遗风,以护持正法之决志,在此外惑繁杂、俗风习习之时节,成为直面磨难,坦然坚守信仰的中坚力量。
今春,鸡足山僧俗在护持茅棚住山传统与抵制挟佛敛财闭门谢客诸事件中,表现出的护法勇气与团结一气令人感动。住山传统得到保全和护持,闭门谢客向十方昭示佛法立场。如同当年虚老中兴,正法与佛教的信仰再次在鸡足山得到了捍卫。
大众或许从古风与骨气的坚持中喜见佛法精神的回归。但事实上,从迦叶尊者守衣入定到虚老中兴,再到今日鸡山僧俗所彰显之风范,正法在这里从未断灭过。从古至今的祖师大德、头陀行者,无一不是佛教精神的践行者。他们或宣经讲法,或不言而教,或广结善缘,或遁迹兰若,或入泥入水,或超然物外。他们不仅存在于南传和藏传佛教,更从未离开过汉传佛教。只要修行人还在修行,只要信仰者还在护念初心、护持正法,佛法就不会中断,佛教住世就有保障。
对出家人而言,修行是本分,弘法是天职,护法是本心,一切都依据“身心妄有”的原理直接确立方向,一切都落于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坚忍不拔的持守中。他们含光内照,智包天下,即便在大生大死的命运抉择面前,依然保有开阖自如、明白四达、无滞无留的自在与觌面相呈现、直下承当的豁达。这正是源于生命内在力量、得以归本溯源的软性垂策。
佛教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因为此,佛法以不变之宗旨应万有之化相,而万变终不离其宗,不损其宗。佛教始终沿着自己内在的节奏走着一条人们无法硬性框定的道路。走得再远,也不会偏离初心。因为软性的垂策符合佛教向内用力的方向,符合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性,符合佛陀不忘初心的教导。这股本着自性精神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存在,是一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力量。这或许是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处,却正是佛教的希望所在。
鸡足山佛教会:百年护法,风雨同舟
从清末到民国,汉传佛教与中华民族同在艰难困苦中。虚云老和尚中兴鸡足山之时,正值中华佛教总会成立。此是虚老与敬安法师、冶开法师、溥常法师、谛闲法师、太虚大师、杨仁山居士都长老居士为维护佛教权益与众生慧命,而改变佛教群龙无首状况所努力争取的。
1913年,虚老和尚回到云南,在昆明组织成立中华佛教总会云南支部,亲任支部长;又于1914年1月组织成立鸡足山佛教团。1917年,鸡足山佛教团更名为鸡足山佛教会。建国后改称鸡足山佛教协会,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百年如隙,鸡足山佛教团应佛教求生存、谋发展之运而生,与僧团同呼吸,与众生共命运。虚老所在时代,鸡足山佛教团与佛教四种一起面对教界衰相、庙产兴学、战乱人祸等艰辛时局,为鸡足山及云南佛教的振兴与团结发挥了时代作用;而今,鸡足山佛协面临人心浮躁、贪盈逐物、挟佛敛财的世俗之风,依然不忘早年的初心和祖师大德的悲愿,护持三宝,与佛法众生风雨同舟。
在此佛教会成立百年之际,回顾鸡足山佛教之历史,仰怀祖师大德的不朽风范,在深深感念之余,出家人更当自省荷担如来家业、度化娑婆众生之职责。正如佛源老和尚对弟子的谆谆告诫“弘法当拼命,宁死莫回头”,亦如虚云老和尚自题诗所云“问渠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那时休”,佛教“自化化他”的精神和软性垂策的全部动力正源于无尽的大悲。
观音菩萨将一颗赤子之心奉于大理此土的众生,迦叶尊者将漫漫长劫安付于鸡山的守护中。惟愿后学,捧一颗大悲心,蹈先圣之足迹,永在鸡山奉迦叶,长令佛国起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