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灵隐寺:中国茶道始祖皎然法师

\
皎然法师被认为是中国茶道的始祖,写下了许多咏茶的诗句 (图片来源:资料图)

  皎然清昼法师,姓谢,长城人,康乐十世孙。受戒于灵隐戒坛,事守直律师,当时号为“释门伟器”,文章隽丽。后博名山,晚人抒峰独处,绝去诗咏,孤松片云,禅坐相对。永贞初年终。

  ——摘自《灵隐寺志住持禅祖》

  秋风落叶满空山,古寺残灯石壁间。

  昔日经行人去尽,寒云夜夜自飞还。

  空山里寂寂无人,只有秋风吹落满山的树叶,石壁间的古寺里依稀有残灯明灭。从前念经行走的人都远去了,只有寒冷的晚云每天都会飞来,这是一种多么静寂、空灵的景象啊!不知为何在皎然法师的许多作品中我最喜欢这首《秋风宿破寺》。

  皎然法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翻阅有关资料,皎然法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皎然法师(约720—805年),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南朝谢灵运十世孙。其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作为唐代著名禅师、律师的皎然法师,幼有异才,性与道合,遂于灵隐寺天竺寺出家,并受戒于灵隐寺,时人号为“释门伟器”。皎然法师在灵隐寺受戒之后,师从守直律师学习戒律,很快便以精于律学而著称,但他并不局限于一宗一派的学说,而是广学诸宗,后来对于天台、华严、南北宗的禅法亦有深入的学习和修行,这在非常重视宗派的唐朝时期是非常难得的。

  皎然法师出身世族,自幼受儒家教育,文采斐然,尤工诗词,虽然不热衷于世间功名而出家修道,但世间学问并没有放弃,仍以诗文自娱,而且因其诗文隽丽,清秀脱俗,而为颜真卿、韦应物等当时的名流所青睐。皎然法师不但擅长诗词,而且撰写了《诗式》、《诗评》、《诗议》等关于诗歌评论的文学理论著述,尤其是《诗式》一书在诗论中的极有影响,为后人所广为推崇。

  皎然法师还曾多次为初期禅宗诸祖师撰碑文,所撰碑文计有达摩大师法门义赞、二宗禅师赞、能秀二祖赞、志公赞、大通和尚法门义赞、鹤林和尚法门义赞、湖州佛川寺故大师塔铭并序等,著有杼山集十卷传世。

  皎然法师诗作深受佛学“空观”和“静观”影响

  皎然法师诗学特别强调“闲静”,他的诗歌作品中,空灵、寂静的境界写得特别多,也特别精彩,这显然深受佛学“空观”和“静观”影响的结果。“空观”在佛教中是认识宇宙本体的最基本的观念,表示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并无固定的实体,故亦无自性。

  佛教还强调“静思“、“静虑”、“静智”、“静慧”、“静力”,又强调“寂定”、“寂念”、“寂然”、“寂照”、“寂灭”。《圆觉经》曰:“诸菩萨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又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无量寿经》曰:“广普寂定,深人菩萨法藏。”《涅槃经》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静为禅的别名,寂为涅槃的别名,寂静是佛教的时空观,它于动中求静,于空处求寂。这是皎然法师诗作“静观”的基础。

  皎然法师在《诗式·辩体有一十九字》中,论述各种诗的意境,不仅专列有“意申之静”的“静”境,还列有“体格闲放”的“逸”境,“情性疏野”的“闲”境,“心迹旷诞”的“达”境,“意中之远”的“远”境。其实这五种意境,都是空寂、闲静之境。

  皎然法师的诗歌中,描写这种境界就更多也更精彩了。

  《答俞校书冬夜》云:“夜闲禅用精,空界亦清迥……诗情聊作用,空性唯寂静。”《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云:“论人空王室,明月开心胸。性起妙不染,心地寂无踪……真思凝瑶瑟,高情属云鹤。抉得骊龙珠,光彩曜掌握……”《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冯》云:“……为君中夜起,孤坐石上月。悠然遗尘想,遣矣达性悦。”《答郑方回》云:“……是时寒光澈,万境澄以净。高秋日月清,中气天地正。远情偶兹夕,道用增廖重。思君处虚空,一操不可更。”《水月》云:“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闻钟》云:“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柃然心境中。”这些诗句,描绘了在青山白云下,古寺钟声中,尤其是在一轮朗月的清光照耀下,那种廖廓、幽寂、澄澈的境界中,一颗皎然的禅心跃然在现。这是皎然的“空观”、“静观”最形象的写照。

  皎然法师真正将茶与禅完美结合

  皎然法师还被认为是中国茶道的始祖,写下了许多咏茶的诗句: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土晟》: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饮茶歌送郑容》: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常说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慄。

  《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鄱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

  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

  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

  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

  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

  皎然法师以茶闻名于世,他不仅喜茶,而且懂茶,居乌程县杼山妙喜寺时,与陆羽相识。陆羽那时年纪尚轻,貌不惊人,性情怪癖,被时人称之为“今之接舆”。陆羽是为安史之乱避祸江南,与自称“达僧”的皎然法师一见投缘,结为淄素忘年交。两人以茶为缘,互相欣赏。

  真正将茶与禅完美结合的是皎然大师,也就是两位茶学大师中的“一僧”。作为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的皎然法师不仅才华横溢,精于诗作,他所著的《诗式》在古代阐述诗词理论的著作中非常有价值,同时他也是一位禅师和茶艺大师。可以说陆羽在茶艺方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皎然法师的帮助,而且皎然法师也写过《茶决》一书,可惜失传。现在许多茶学研究者认为,中国的茶道是由皎然法师和陆羽共同开创的,甚至认为,陆羽完善了茶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层面的内容,而皎然法师却真正地发掘了茶的精神层面的文化。

  皎然在《全唐诗》中留下了470首诗,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数《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言道:“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这首诗中,提到了“茶道”一词,这是古书中最早出现“茶道”这个概念,而且不但如此,诗中的“三饮”之句,明确地将茶的功效与对治烦恼的禅修境界结合在一起,使开门七件事的茶成为了真正的“禅茶”。

  皎然法师一生爱好山林清净其志

  皎然法师寓居湖州兴国寺时,曾自捐衣囊,兴设冥斋,施舍鬼神。有军吏沈钊,本是德州人,一天晚上从州里出去公干,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洁,他忽然看见一群人衣冠楚楚,昂然走来。

  “是谁?怎么到这儿来了?”沈钊大声问道。

  “我们听说项王祠东兴国寺里,皎然和尚修冥斋,所以在这里伺候。”来人答道。

  第二天,沈钊回州衙覆文,询问众人,寺中昨天晚上果然设了冥斋。想来那一群人必是鬼神无疑了。

  又有长城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不是提着食盒,就是背着束帛,又说又笑地从他身边走过。他好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刚刚赴皎然法师的冥斋,现在要回去了。”众人答道。

  当时,正好颜真卿任湖州太守,与皎然法师早有交往,对他特加崇重。

  皎然法师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置之不顾。一生爱好山林,与有道者交游,终身不懈。贞元元年,皎然法师仙逝。

  秋风落叶满空山,古寺残灯石壁间。

  昔日经行人去尽,寒云夜夜自飞还。

  读着皎然法师静寂、空灵的诗句,冥冥之中我觉得皎然法师并没有走远,他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我的身边,激励我在菩提道上永不停下脚步……(文章摘自:佛前一朵花的博客)

责任编辑:胡月冉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