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现代焦虑” 日本人钟情于禅味

\

  日本宗教哲学家铃木大拙说:“禅宗以外的佛教各流派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的范围,几乎仅仅限于日本人宗教生活方面,只有禅宗超越了这个范围,这是意义深远的事实。禅深入到于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次中。”(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见《铃木大拙全集》第十一卷17页)的确,在日本,禅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是和所有的艺术,如美术、音乐、花道、茶道、文学、剑道等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与人生咨询、精神医疗、健康保健、日常生活等联系在了一起,特别是在帮助日本摆脱“现代的焦虑”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常说:“禅是日本的灵魂。”

  一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禅会如此深入到“日本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次中”呢?也许正是因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到来,才使禅在日本取得如此广泛的传播和深入。

  现代工业化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分工的不断细致化,随着分工的细致化,人的工具性不断被强化,而且越发单一化。人生的目的被单一的工具化异化,工具性的目的性代替人作为自然一部分的整体生命的目的性,使人感到一种分离的痛苦,一种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族群,心灵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离的痛苦,这是一种失去了家园的痛苦---“孩子找不到家,游魂找不到坟”,正如弗洛姆所说:“人成了永恒的流浪者(奥德赛、俄底浦斯、亚伯拉罕、浮士德);他被迫前进,不倦地致力于填充自己知识的空白,从不知变为知。他必须向自己说明自身,说明自己生存的意义。他被驱策着去克服这一内在的分裂;他渴望‘绝对’,渴望另一种和谐,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与同伴、与自身分裂的祸根的和谐,并为此而殚思竭虑、苦恼万分。”(Erich Fromm: Man For Himself,第三章)

  而禅的精神,是一种试图克服这种分裂的尝试。禅试图建立一种无敌无我,无表无里的“绝对”的心灵状态,建立一种两镜相入,圆融无碍的和谐状态。禅通过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路所问,千圣不传等直觉性的修行方式,试图突破文化、语言、文字等纷纭的人造的原则,剥离出生动的自然的原则,在物的原则中剥离出鲜活的生命的原则,这就是禅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貌”。据说佛祖释尊29岁出家,苦修6年以后,在菩提树下坐禅开悟。他开悟的第一句话就是:“万物与我同根。”老子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而禅宗,正是印度高远的形而上学与中国的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禅的现象与本体,认识与实践的一元论把“天之大美”——自然与世界的万千气象,融入深邃的东方式哲思之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的独特思辨,试图克服物我对立而达到的“变山河大地为真我,变真我为山河大地”的澄明境地,这是一条向宇宙生命开放、认同之路。在这里,人类抛弃了自我是宇宙中心的幻想,在开放内在宇宙的同时开放了外在的鸿沟,冲破了孤独、僵硬的自我限界,变对他人与世界万物的疏离为创造性的回应。他人,自然,甚至花瓣上的晚露,绿叶上的夜雨,晓鸡暮鸦,夏虫秋蝶,池上碧苔,叶底黄鹂,都不再与我无涉或对立,而是与我们扩展了的心灵紧紧相连的此岸,是我们消除孤独的伴侣。

  普通的人,只有和人在一起的人才不会孤独,但是禅指引日本人认识自然也是一个有声有说色而情趣盎然的侣伴。日本人写俳句,俳句深受禅的影响。俳句中有“季语”,就是在什么样的季节,就要用什么季节的花鸟鱼虫,风岚雨雪入诗,这使他们不断到自然中去发现与惊奇惊喜,每一次发现都是一次亲密的邂逅,每一次找到都似经历一次禅悟,为他们克服现代的身心分裂提供一个无穷无尽的融合与回归的空间。他们在春天写道∶“春雷阵阵鸣,鲤鱼结苔老”(芝不器男,草吟会编、中村修摄影《彩图季语名句吟行·俳句岁时记》,祥传社,2008年版,33页)、“月在夜空行,手掌散落樱”(渡边水巴,同前,69页),在夏天,他们写道“夜捕萤火虫,少年指尖绿”(山口誓子,同前,136页)。有一天我拿到一瓶日本伊藤园出产“十六茶”,未品茶香之前,先为茶瓶上写的一首俳句所吸引。这首俳句中写道:“落叶中流出禅问答”,这是一首获奖俳句,作者是兵库县芦屋市60岁的大和田弥惠子,我不由地深深感铭于日本人的禅心禅骨,甚至普通人也能写出如此与自然的季节的贴近而又禅意盎然的俳句。

  放弃面对自然的人的傲慢的态度,可以在自然中发现无限秘密与共鸣,并对自然进行创造性的回应,克服现代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的异化感觉。其他的与日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生活艺术,如茶道、花道等也是如此,无不与自然及禅意紧紧相连。

  二

  这种内心宇宙的开放,并不是以与现代文明的对抗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的方式展开的,禅强调“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说,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而心中有禅与无禅,要看自己的心态和做法如何。日本镰仓时代著名禅道元认为:历代佛祖皆凡夫,佛道就是实践,悟道不要老执迷高大尚的事情和工作,每件细小的事情和工作中都包含着悟道的契机。在这种禅的精神指导下,日本产生了“工作禅”,意思是说你只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之境,你就达到的禅的意境。

  虽然你的工作可能会使你体现出一种工具性,体现出与你生命本身的目的乖离的单一性,但是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将你的智慧,你的祈愿全身全灵地忘我投入,你就会得到一种生命的整体性,“神动天随”,与自然万物在“顿悟”般的灵感中合一,正是禅宗所说:“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

  铃木大拙曾讲过一段镰仓时代的铸剑师的故事:

  铸剑师做刀时,要祈求守护神的帮助,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为了在冶炼场里招待神,铁匠在这里拉上一圈“神绳”,防止恶魔侵入,他自己进行祓禊仪式,着着礼服,进行工作。在他们锤打铁棍并将其放入火中、水中的时候,铁匠及其助手进入了极度振奋的心理状态。他们坚信他们的工作得到了神助,他们的智力、体力、精力都达到了极限。如此被制作的刀,是真正的艺术品,它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恐怕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日本的刀才能摄魂夺魄。他们确实没把刀当作破坏的武器,而是把它看作灵感的对象。关于刀工正宗的作品的传说也是从这里产生的。正宗活跃在镰仓时代后期,他的作品由于质量优异,为刀剑收藏家们一致赞赏。也许仅在刀的快钝这一点上,正宗不及他的一个高徒村正。可是,人们说在正宗那里,有某种从正宗的人格中升发出来的精神震撼心灵。曾经有过这样的传说:一个人想试一试村正刀的快钝,把它放到流水中,对着从上游流下来的枯叶,凝神观看,碰到刀刃上的枯叶都被切成两片,然后又把正宗的刀立入水中,于是从上游流下来的树叶都避开刀刃流走了。这是令人讶异的试验。正宗并不关心切斩之事,这是切斩的工具以上的存在,可是村正没有超出切斩之事,在村正那里没有丝毫打动心灵的神圣存在,村正是可怕的,而正宗是富有人情味的,如果说村正是专制的、帝国主义的,那么正宗就是超人。在刀柄上刻名留念是刀工的习惯,而正宗几乎不干这种事情。(铃木大拙《铃木大拙说禅》,张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166-167页)

  就是这种禅的“平常心是道”精神,使禅“深入到于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次中”,也使日本的每一个制品,就是一个锤子,也精致得像一件艺术品,日本的企业文化中,一般都参入了禅的精神的。

  禅学智慧被广泛引入企业管理中,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禅僧铃木正三(1579-1655年)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的禅修理念,提倡人们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心性,他曾说过:

  所有的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得到拯救)。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佛性,正如满月无论照在水池上还是树叶的水珠上,都会呈现出满月的形状。尽管这样,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得不到拯救呢?这是因为有“三毒”(贪欲,愤恨,牢骚)作怪,说得明白些,也就是只想自己独占,总是羡慕别人成功不能自已的心情。要克服这“三毒”,有修行的必要。所谓修行,就是一心不乱、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勤勉劳动。(《关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铃木正三的著作被奉为日本企业家的“圣经”,被广泛阅读;而有“日本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幸之助还提出了“管理禅”概念,他将一间小小的电器作坊经营成了世界品牌“松下电器”。建立“京瓷”和“KDDI”两个世界五百强稻盛和夫,1997年在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圆福寺出家修行。他以“敬天爱人”的禅精神出发,对企业管理者提出“六精进”,所谓“六精进”,一者,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多,全力以赴地工作;二者,谦虚,中国古语中说:“谦招益,满招损”,只有谦虚才能得到幸福;三者,日三省吾身,想一想自己是否使人不愉快了?是否真的做到亲切对人了?是否傲慢了等等;四者,活着就要感恩,感谢空气、食物、家人和同事及整个社会所有支持自己的人们;五者,思利他,积善行,“积善之家有余庆”;六者,超越烦恼,谁都有失败,反省失败但不为失败烦恼不已,,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覆水难收”,马上开始新的旅途,他的这些想法,都来源于禅宗,“精进”本身就是佛教用语,意思为努力向善向上,防恶修善。要求对一切善法认真负责,精诚集中,故名不放逸。最近稻盛和夫还出版了一本著作叫《促进工作之禅》。(稻盛会长:OFFICIAL SITE)

  铃木大拙认为:禅可以使人们成为生活艺术家,他说:“唐代一位伟大的禅师说:‘当一个人是他自己的主人,则不管他身居何处,他都忠实于自己而行为。’这样一个人才是我所称之为真正生活的艺术家。”(铃木大拙《禅的无意识与艺术》,张锡坤主编《佛教与东方艺术》,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24页)

  日本的这些社会现象,也许就是铃木大拙所说的“禅可以使人们成为生活艺术家”的真意所在,也可以换一种说法,那就是“禅可以使人们成为工作艺术家”。

  三

  禅在改变日本社会心理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前现代的日本社会,是充满了温情的社会。日语里有一个词叫“井户会议”,是指过去没有自来水的时候,人们都去井里汲水,这个地方也就自然成了人们聚合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换情报,聊家常,互相咨询和帮助对方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人与人之间因此形成了亲切而温暖的互助关系。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城市化,水井被淘汰,各项服务行业和信息的高度社会化,使人们也无需再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互相传递信息、互相援助。在城市,人们搬进互相隔绝的空间——楼房,失去自然形成的共有空间,并将把自己隔绝起来的空间命名为“隐私空间”,不容任何人窥视。这样确实减少了不少麻烦,但是人们在心理上变得非常孤独,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已找不到“井户会议”这样的温馨空间了。在楼房里居住的人,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住了几十年的邻居,互相都不知道姓什么,父母子女也很少往来。物质生活依靠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解决了,但是心理问题只能向隅而泣。孤独的生活,往往会使人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硬壳中,而细分化的,单一的工作,又容易使人们的视野被封闭在局部小事之中,养成“钻牛角尖”的性格,长久为一件小事而苦恼不堪,纠缠不下,无法对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久而久之,甚至凝固成心理病灶。

  面对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导入禅的精神心理医学在日本十分发达并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日本精神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森田正马(1874—1938)创立的“森田疗法”就是一种被称为“禅疗法”的心理疗法,正马先生的传世名著至今在日本各大城市的书店中仍可找到,这是目前被公认为对治疗神经质症有较好疗效的疗法。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神经症、抑郁症等都有疗效,其精神核心还扩大到正常人的生活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中,森田疗法也正在成为一门人生哲学。

  “森田疗法”的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按照本来的样子去做”,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心理上被一种使你痛苦,你摆脱不了,消灭不了的无聊的意识所控制,你就不用极力去排除它,消灭它。你照例去做你应该做和想做的事,不去理它,也不要和它去斗,时间一久,这种使你痛苦的想法自然会减弱或消失,因为这不是你的本心,而是一些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造成的“意识的浮云”。

  “森田疗法”常引用禅宗六祖慧能的诗偈来说明这个问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之心是清净的,不用天天去“拂拭”。对于那些浮云般的杂念、思虑,你越去为它担心,殚思极虑去清除它,反而清除这一行为本身在不断加重着你的思虑,使“本无”变成“虚有”,占据你的心灵。

  “森田疗法”认为,人停留在对过去的后悔与对明天的担心中往往会产生心理疾患,因此“森田疗法”经常使用如下的一首中国古代禅诗: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这首偈颂的意思就是,不要有我执,固执在一点上,起心动念,该做的则做,不该做的则止,内心时时认得自性,不执不迷。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自然生灭。心若有所执着,则生根不动,不动而成疾,无法对应无常变化的环境。“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诗),过去的已经过去,明天还没到来,也难以预测,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做好今天的事就为一个好的明天做好了准备。

  这种“禅疗法”使许多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摆脱了对过去的悔恧和对未来的恐惧,只在今天全力以赴,精神焕发,变焦虑为希望和能量。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