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 喜读经典 第二季第十期
本期主讲:《六祖坛经》
主讲人:文化学者韩望喜
六祖坛经 疑问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相关故事
好丑起于心
这是双峰道信禅师对其弟子牛头法融说过的,共有两句:“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以禅悟者的立场看这个世界,一切现象,不论好丑,都是自然的、平等的、是有其原因的。若以自然界的季节为例,春天生机蓬勃,夏天暑气逼人,秋天花落莲成,冬天冷冽萧索;都不是为了讨好人或者惩罚人而出现的,因为人有比较心、得失心、分别心、取舍心,才会说出“春秋可爱,冬夏讨厌”这种话来。
不过,这种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因年龄层次、生活体验、教育修养、宗教信仰等的关系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年轻时认为是好的,中年时可能就改变了想法;学佛前嫌恶憎恨的事物,学佛后可能就比较可以宽容接纳了。这都是因为知识经验和人格修养的累积成长,观念渐渐升华,对于相同的人、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了。
禅宗特别重视内心的净化,强调要认识内心世界的真面貌。常人所谓心猿意马,我们应当检视它、观察它,为何会有种种心态的发生?分别好丑,是由于内心已有先入为主的因素,再加上客观环境的影响,相互激荡,便形成了或好或丑的价值评断。由于主观的内心认知及客观的环境条件,经常会有变化,因此也产生了忽好忽丑没有定见的价值判断。可见好或丑,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是可以随着人心的感受而随时变化的。
对于一个开了悟、有智慧的人而言,并无主见成见的自我立场,内心世界只是环境的如实反映,都是来去自然,隐现无痕。是各种因缘促成环境的变化,也是各种因缘促成内心的活动。不论心内心外,一切都是因缘聚散的过程,一切也都是聚散无常的现象,不仅是暂时的,也都是真实的。变化不已的现象是暂时的,聚散无常的原理是真实不变的。所谓无常,便是说没有永远的好,也没有永远的丑,可见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好与丑的现象。
一般人看到“好丑起于心”这句话,大致也能了解,也能有所体会,甚至愿意接受,但当面对现实的状况发生时,还是会直觉地说出这个好、那个丑。症结在于未曾开悟的人,往往心不由己,习惯性地会起分别执着。开悟以后的人一旦有分别心出现,他不会起烦恼,万一有烦恼生起也会马上化解。例如见到有人在做坏事,知道是坏事,但他起的是慈悲心和怜悯心而非憎恶心;看到美丽的花,他知道花是美的,不过不会起贪爱而想把花摘下来带回家去,据为己有。
一般人虽未开悟,也不妨体会心念的蠢动起伏。好与丑的判断虽不能没有,贪和瞋的念头最好不要太强,否则受到伤害的既是他人也包括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