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西行求法归国高僧悟空禅师

  核心提示: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唐朝最后一位西行求法归国高僧悟空禅师塔出现裂缝且倾斜严重。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去年和今年两度就此事发声,希望有关单位尽快修缮。本文介绍了唐朝悟空禅师的一生,其高远的佛法修为和不畏一切艰险的求法精神,至今仍能启迪古今。有关部门漠视这位与玄奘大师一样为中国带来巨大精神财富法师的遗迹的做法,着实令人寒心。

   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北部的嵯峨山,海拔1409米。山上有唐德宗李适的崇陵,又有振锡寺遗址和唐代悟空禅师墓塔。悟空墓塔始建于唐大中十四年[2](860),明嘉靖二十年(1541)僧人如通等重修[3],塔身呈六棱形,底边每边长1.8米,塔存五层,残高13.3米,瘗藏着唐代西行求法最后一位归国的高僧——悟空的灵骨。

  悟空于唐天宝十载(751),奉旨随中使张韬光出使罽宾国(在今克什米尔地区),因病长期滞住北天竺(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唐释圆照《悟空入竺记》详细记述了悟空求法事迹。悟空与此前120年入竺的高僧玄奘,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根据唐释圆照《佛说十力经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大正藏》第51册,节序《悟空入竺记》,以下简称《入记》[4])、宋释赞宁《宋高僧传·上都章敬寺悟空传》(以下简称《悟空传》)和陕西省泾阳县发现的《大明新建嵯峨山中五台振锡寺唐悟空禅师之塔铭记》(以下简称《铭记》)等资料,试对悟空其人做一考释。


2008年,还未倾斜损坏的悟空禅师残塔

悟空禅师墓志铭

  一、悟空身世

  据《入记》记述:“师本京兆云阳人也,乡号青龙,里名向义,俗姓车氏,字曰奉朝,后魏拓跋之胤裔也。天假聪敏,志尚坟典,孝悌居家,忠贞奉国。”又,《悟空传》曰:“释悟空,京兆云阳人,后魏拓跋之远裔也。天假聪敏,志尚坟典,孝悌之声,蔼于乡里。”《入记》作者圆照亲见悟空法师,是第一手可信资料,宋释赞宁据之为悟空立传,然其未见悟空塔铭。《铭记》有奉朝姓氏之源,以往不被重视,颇值得研究。塔铭曰:

  大师□号晋沛,谥曰悟空。姓张氏子,母车氏。

  《铭记》刻石于嘉靖二十年(1541),当重修墓塔时据唐代遗存旧碑重刻。据此可知,奉朝生父姓张。而其名曰车奉朝者,盖其母系北魏皇室鲜卑贵族拓跋氏后裔,或母系时为当地望族,依母姓足荣身。“号晋沛”,乃其乡里之“号”,不足与外人道也。奉朝为名,则广为人知。“谥曰悟空”,有可能是法名“法界”的车奉朝在圆寂之后才得到追封褒赠。此前“悟空”法号之来唐突,或经过后世入藏时的变更[5]。中国史书习称传主谥号,奉朝生前唯有“法界”一法号较为合情。

  奉朝原籍京兆云阳青龙乡向义里,在今天陕西省泾阳县北部的嵯峨山下云阳镇一带,这里应该是其出生地、外婆家。奉朝幼年聪明机敏,喜欢古籍经典,很早就以孝悌闻名乡里。他对生养他的这片热土充满感情,故晚年离开皇家大章敬寺,移居到故乡比邻的嵯峨山上的一座小寺院—护法寺,寂灭后亦葬于此。

  《入记》载,车奉朝“时年二十有七,方得出家”,即肃宗至德二载丁酉,也就是公元757年,由此可推算出车奉朝当生于公元731年,为唐玄宗开元十九载。

  奉朝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佛教史上几件重大事件:密宗大师金刚智、善无畏先后圆寂;天宝二年(743)鉴真和尚初次东渡日本[6];天宝五年(746)沙门不空奉师金刚智遗命返印度,求得密藏经论归长安。适逢大唐盛世,也是中国佛教东西传播最繁荣时期。奉朝耳闻目濡,慧根深厚,终成一代高僧,亦非出偶然。

  二、车奉朝出使和出家的因缘

  车奉朝随使罽宾因病出家之事,《入记》记载非常详细,而《悟空传》稍简略,《铭记》所载行止略同。今据《入记》及旧、新《唐书》有关史料考察时代背景:

  七世纪中叶以后,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实行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史称“大食”)兴起于西亚,并逐渐向外扩张,到八世纪中叶,其影响已达到古印度西北部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这时的唐王朝正值开元天宝之盛世,也在经略西域。天宝八载(749),陇右(今青海乐都)节度使哥舒翰大败吐蕃于石堡城[7](今青海湟源西南)。天宝九载(750),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兵讨伐石国,俘其国王[8]。这表明唐王朝在西域一带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形势的变化。处于东西方交通枢纽上且信奉佛教的罽宾国,在权衡各种利害之后,于天宝九载(750)由大首领萨婆达干与本国三藏舍利越摩,赴唐朝献款内附,请求唐朝派遣使臣按巡其地。在当时的形势下,信奉佛教的罽宾自然希望获得佛教盛行的唐王朝的庇护,而唐王朝也视此为加强对西域诸国影响的大好时机,因此在次年,即天宝十载(751),唐玄宗派出以中使内侍省内寺伯赐绯鱼袋张韬光为首的四十多人,携带天朝印信出使罽宾。这时正是进行了著名的塔拉斯河决战的那一年,也是大唐对西域统治形势显露衰退征兆的时代。《入记》称,“遇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孝理天下,万国欢心,八表称臣,四夷钦化”,为了继续维持对西域之威信,张韬光之遣使无疑肩负重要的使命。车奉朝也被朝廷授以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员外置同正员的职位,随同张韬光出使西域,时年21岁。

  张韬光一行取道安西,经疏勒国,度葱山、杨兴岭,过播蜜川、五赤匿国、护蜜国、拘纬国、葛蓝国、蓝婆国、孳和国、乌仗那国、芒誐勃国、高头城、摩但国、信度城,经过近两年的艰难跋涉,于天宝十二载癸巳(753)二月十一日,到达了出使目的地——罽宾国的冬都犍陀罗王城(国王东都城。或译乾陀罗国、健驮逻国。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罽宾王对大唐使团等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并对唐王朝的接纳表示感激。正当使团完成使命,将要旋归大唐之际,随行官员车奉朝却身染重病,缠绵卧榻。张韬光等急于回朝复命,无奈之下,就将车奉朝寄留在犍陀罗。大使团队走后,车奉朝的病情也渐渐痊瘉。也许从崇佛成风的关中地区历经艰难来到西天佛国的车奉朝,对人生苦谛有了切身的感受,遂萌生了出家为僧的信念,于是投在三藏舍利越摩门下,落发披缁。但其志仍在“愿早还乡,对见明主、侍觐父母,忠孝两全” 。

  三藏舍利越摩,即前面谈到的罽宾国使,他曾访问过中国。他应该很了解车奉朝的情况,为此他可能特意当了保人。舍利越摩赐予车奉朝法号达摩驮都,汉语意为法界。

  两年后,法界礼请文殊矢涅地(正智)为亲教师、邬不羼提轨范师、驮里魏地为教授师,于迦湿弥罗国(罽宾国夏都城。或译箇失密。),三师七证,受具足戒,正式成为僧人。于天竺佛地请三师七证,如法受戒的东土高僧,见之于僧传者,唯法界一人耳。

  罽宾自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即崇信佛教,是佛教义学和艺术的中心地区之一。根本说一切有部(萨婆多学)的学说及禅数之学特别盛行,中国佛教大藏经中收录的小乘经论多由此地传来。此地有许多高僧东来汉地,成为著名的译经家,如历史记载最早的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的翻译者竺法兰与迦叶摩腾,就是从罽宾入汉的,而且此地为交通枢纽,不仅具有丰富的小乘经典,也有许多大乘经典。以形象写实、构图平稳为特色的犍陀罗石雕佛像艺术对于我国的佛教造像雕刻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罽宾是佛教传入东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中转站。

  三、法界漫游印度和获赠佛经舍利的经过

  法界出家受戒之后,先是在罽宾著名的大寺院蒙鞮寺里学习小乘戒律。此蒙鞮寺是罽宾王即位时所建,为王家寺院,极其庄严宏伟。罽宾人普遍信奉佛教,罽宾且多有佛教圣迹,因此不仅本国的达官贵人多喜造寺斋僧,且其他信奉佛教国家的达官贵人等布施者也前来施财造寺,故而罽宾一境,佛寺极多,著名的还有阿弥陀婆挽寺、阿难仪寺、继者岑寺、恼也罗寺、惹惹寺、将军寺、突厥王子所建的也里特勒寺、突厥王后所建的可敦寺等三百余所伽蓝,这些寺院里佛塔耸立,同时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宝库。法界法师在这里一面瞻礼佛寺,巡礼圣迹,一面学习梵语。他在迦湿弥罗地区游历了四年,然后又进入犍陀罗王城,住在该城的如罗洒王寺里,在该地区游历了两年。

  唐代宗广德二载(764)甲辰,法界从犍陀罗出发,南游中印度境,谨礼佛塔。在迦毗罗伐窣睹城,法界瞻礼了佛生处塔,“窣睹”即梵语“塔”的音译,此地以佛生处塔而出名,故名“窣睹”;在摩揭陀国,法界参观了佛成道处塔(菩提伽耶大塔),并在该处菩提寺夏坐安居;在波罗尼斯城仙人鹿野苑中,那是佛初转法轮之处,即为五比丘说四谛法门的地方,法界参礼了佛转法轮处塔(达麦克大塔);在灵鹫山,法界参礼了佛说《法华》等处塔;在毗舍离城,即广严城,是佛现不思议神变,说《药师》、《维摩》等佛经的地方,法界参礼了现不思议神变塔;在泥嚩袜多城,法界参礼了三道宝阶塔,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初诞七日,其母摩耶夫人即去世,上生忉利天宫,佛成道后,为报母恩,上忉利天为母说法,说法完毕,天降三道宝阶,佛顺之而复返人间;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法界参礼了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度诸外道处塔;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林,法界参礼了佛涅槃处塔。如上八处,是佛教最为重要的圣地,因此于这些地方起塔供养,礼拜绕塔是福德无量的一大修行。“如是往来遍寻圣迹,与《大唐西域记》说无少差殊”。巡礼八处佛塔之后,法界在那烂陀寺住止三年,然后又巡礼了印度其他一些著名的佛寺和圣迹。

  法界久游异域,虽然对佛教的信仰随游历的增加而弥为坚定,但他常常怀恋故国,思念父母,因此就向他的剃度本师三藏舍利越摩表白心迹,希望能够回归东土。《入记》:

  思恋圣朝、本生父母、内外戚属,焚灼其心。念鞠育恩深,昊天罔极,发愿归国,瞻觐君亲。稽首咨询越摩三藏,三藏初闻,至意不许。法界以理恳请于再三,三藏已于天宝九年,曾至唐国,日常赞慕摩诃支那。既见恳诚,方遂所请,乃手授梵本《十地经》及《回向轮经》并《十力经》,共同一夹,并大圣释迦牟尼佛一牙舍利,皆顶戴殷懃,悲泪而授,将为信物,奉献圣皇,伏愿汉地传扬,广利群品。法界顶跪拜受悲泪礼辞。当欲泛海而归,又虑沧波险阻,乃却取北路,还归帝乡。

  三藏开始不允,但最后还是为其诚恳感动,并亲手授予他梵本《十地经》、《回向轮经》、《十力经》及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以此作为奉献给唐朝皇帝的信物。师徒二人洒泪而别,法界孤身一人,踏上回归故国之途。时为建中元年(780)间。法界共住北天竺28年。

责任编辑:张玺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