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西行求法归国高僧悟空禅师

  四、法界滞留西域期间参译佛经的事迹

  法界即获三藏允准,本想由泛舟东来,但考虑到海域渺茫,波涛凶险,最后还是决定走陆路,从天山北路还归故国。法界的回归之路处处都是险象环生。如他走到西域睹货罗国的藩属骨咄国城东湖边时,遇上了一个整天都是风雨交加、雷电大作的天气。《入记》:

  有一城号骨咄国,城东不远有一小海,其水极深。当持牙经南岸而过,时彼龙神知有舍利,地土摇动,玄云掩兴,霹雳震雷,雹雨骤堕。有一大树不远海边,时与众商投于树下,枝叶摧落,空心火燃。时首领商普告众曰:“谁将舍利异宝殊珍?不尔龙神何斯拗怒!有即持出投入海中,无令众人受兹惶怖。”法界是时恳心祈愿,放达本国利济邦家,所获福因用资龙力。从日出后洎于申时,祈祝至诚,云收雨霁,仅全草命。

  法界虽然幸免于难,但这一番惊吓非同小可,最后他还是凭借着对佛教的虔诚信仰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撑,帮助他渡过了这场大难。

  法界经过了拘蜜支国、惹瑟知国、式匿国。如此艰难行进了三年,到了疏勒国,国王裴冷冷和镇守使鲁阳留住了五个月;在于阗国,国王尉迟曜和镇守使郑据挽留居住了六个月。又经过威戎城、据瑟得城,终于来到大唐安西都护府驻节地龟兹。

  龟兹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地缘和人文因素造化下,龟兹历代都有杰出人才涌现。十六国时期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和南北朝时期的宫廷音乐家苏祗婆就是名垂僧传的龟兹精英。

  在龟兹,法界受到了唐王朝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散骑常侍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大夫郭昕、龟兹国王白环和莲花寺三藏沙门勿提提犀鱼(吐火罗语发音,意为莲花精进)等人的竭诚挽留。

  莲花精进是汉语的意译。莲花是佛教的圣花,有纯净、慈悲的含义。精进即勇猛不懈地修持佛法,从名字中就可知莲花精进是一位精研佛学、严格持戒的大德。

  法界在此期间祈请通晓各种语言的莲花精进三藏,将自己在犍陀罗带来的梵语《佛说十力经》译成汉语。莲花精进翻译《十力经》时,“可用东纸三幅成一卷”,意思是说翻译时用的是中原内地生产的纸,而且是按中国传统方式书写的。《十力经》是一篇较短的佛教经典,所以三幅纸就可成为一卷。[9]

  《十力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舍卫国说的教法之一。内容是讲佛有十种非凡的“智慧力”,也是佛的“神通力”。即:是处非处力、业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处道力、宿命力、天眼力和漏尽力。 获得“十力”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标志之一。有了“十力”才具备观察世界一切的能力和创造佛教原理的智慧。因此,佛教曾将释迦牟尼称为“十力尊”,将佛教称为“十力教”。

  从莲花精进所译的《十力经》文字看,其汉文水平相当高。不论词汇、语法、结构、行文都符合佛经文体的规范,与同时代中原汉僧翻译水平没有差别。据《悟空入竺记》所记,莲花精进“语通四镇,梵汉兼明”。所谓四镇系唐代安西大都护府所辖的四个军事重镇:龟兹、焉耆、疏勒和于阗。莲花精进能通四镇的语言,说明他有相当深厚的西域语言能力。“梵汉兼明”更表明其精通印度梵语和中原汉语,《悟空传》里还记载他“善于传译”。看来莲花精进既是佛教大师,又是翻译佛经的高手。他翻译的佛经必是相当的丰富,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可惜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十力经》一卷。

  法界在安西龟兹居住一年多后,经乌耆国至北庭州[10]。北庭州节度使御史大夫杨袭古与龙兴寺僧众获悉法界带有《佛说十地经》与《回向轮经》的梵本,就组织起分工合作、职责明晰的译场:邀请于阗国的三藏沙门尸罗达摩(唐言戒法)读梵文,法界担任证梵文并译语两职。可见法界也是一位汉梵兼明的译经大师。

  五、法界携佛经和佛牙回归大唐

  当译经完成,最后的缮写也将告竣之际,唐王朝四镇北庭宣慰使中使叚明秀巡边到此,法界就带着译好的汉文佛经,与北庭奏事官节度押衙牛昕、安西道奏事官程锷等人,一齐随叚明秀入京。可惜的是,因时势环境所迫,法界没能将佛经原本带回东土。《入记》:

  当为沙河不通,取回鹘路,又为单于不信佛法,所赍梵夹不敢持来,留在北庭龙兴寺藏,所译汉本随使入都。[11]

  叚明秀携法界、牛昕、程锷一行从贞元五载(789)九月十三日自北庭出发。《入记》继之曰:

  六年二月来到上京,有敕令于跃龙门使院安置。中使叚明秀,遂将释迦真身一牙舍利,及所译经,进奉入内。天恩宣付左神策军,令写此经本,与佛牙舍利,一时进来。

  叚明秀将法界带来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及汉译佛经代为进奉皇宫。

  车奉朝自天宝十载(751),21岁时以别将随大使出国,至贞元六年(790),已经出家为僧的法界以60岁老年高僧身份回归故都,经四十年,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唐王朝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巨大的历史变故,法界的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可以说都付与了天竺与西域的漫漫旅途之上。

  法界入住章敬寺后,曾有机会回到故乡,寻访自己的家园。然而四十年间,唐王朝经历了沧桑巨变,当年的青龙乡向义里已没有了他的亲人故旧。他父母双亲坟墓上的树木也已经长成,兄弟族人也都不知所踪。

  佛教有供养舍利的传统,舍利向来被视为佛陀行化的明证。舍利分为两种:一是法身舍利,即佛所说的各种经典和法语,以佛经为代表;二是真身舍利,即佛陀入灭荼毗后的圣骨。释迦牟尼佛荼毗后留四牙舍利,最为珍贵。法界法师携归东土者,即此四牙之一。此牙是如何流入犍陀罗的呢?早于车奉朝120多年到达此地的玄奘法师在顶礼膜拜佛牙之时,在《大唐西域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录:

  新城东南十余里,故城北大山阳,有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斋日,时放光明。昔讫利多种之灭佛法也,僧徒解散,各随利居。有一沙门,游诸印度。观礼圣迹,申其至诚,后闻本国平定,即事归途,遇诸群象,横行草泽,奔驰震吼。沙门见已,升树以避。是时群象,相趋奔赴,竞吸池水,浸渍树根,互共排掘,树遂蹎仆。即得沙门,负载而行,至大林中,有病象疮痛而卧,引此僧手,至所苦处,乃枯竹所刺也。沙门于是拔竹傅药,裂其裳,裹其足。别有大象,持金函授与病象,象既得已,转授沙门。沙门开函,乃佛牙也。诸象围绕,僧出无由。明日斋时,各持异果,以为中馔。食已,载僧出林,数百里外,方乃下之,各跪拜而去。”沙门至西国西界,渡一驶河,济乎中流,船将覆没。同舟之人互相谓曰:“今此船覆,祸是沙门,必有如来舍利,诸龙利之。”船主检验,果得佛牙。时沙门举佛牙俯谓龙曰:“吾今寄汝,不久来取。”遂不渡河,回船而去,顾河叹曰:“吾无禁术,龙畜所欺。”重往印度,学禁龙法,三岁之后,复还本国。至河之滨,方设坛场,其龙于是捧佛牙函,以授沙门。沙门持归,于此伽蓝,而修供养[12]。

  故事大意是说:迦湿弥罗(罽宾国夏都)的僧人游历中印度,途中被一群大象负走,为一头被竹签刺伤的大象疗伤救治,事后大象献上金匣,内盛佛牙。然而在渡河时为河龙所夺,无奈之下,僧人又回到印度学习禁龙之术,三年学成,将设坛施法,龙王献出佛牙舍利。佛牙因此得以在迦湿弥罗佛牙伽蓝供养。此传说的流播,足可增加佛牙的神秘感和神圣性。

  从玄奘的描述看,这颗佛牙与法界所见到的应该是同一颗。罽宾国三藏法师舍利越摩有国师之尊,由他保存这颗佛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之所以能忍痛割爱,将这颗弥足珍贵的佛牙交给法界带往东土,原因有三:一是三藏舍利越摩曾于天宝九载(750)奉使入唐,那时正值唐王朝最为繁荣昌盛之时,皇帝亲自迎奉佛骨供养,因此三藏深知中原为文明之邦,佛法教化盛行,必然能得到很好的供养;二是三藏与他的这位汉地弟子感情深厚,将此佛牙带回中国,可以向皇帝、大臣、士庶百姓证明法界所携归的佛经及所学得的佛教义理与修行真实不虚,有利于佛教在东土的弘扬和传播;三者,此时北天竺受外道入侵,佛法不振,僧人朝夕不能自保,作为教界领袖的三藏舍利越摩有意转移宝物,传灯东土,续佛慧命,期望佛法在大唐发扬光大。

  六、余论

  《入记》曾由遣唐僧空海带回日本,近年有长泽和俊[13]和小野胜年[14]等的研究,但皆不知有嵯峨山悟空禅师塔,亦不曾见到过《铭记》,视野所限,仅考察其行程地理而已。

  悟空法师不畏艰险、舍身求法的壮举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域外研究者鲜有论及。悟空在外云游四十年,“备涉艰难,捐躯委命,誓心报国”,终于在迟暮之年还归故都。他是终唐一代最后一位归国的高僧,此后“国乱相寻,西域道梗,佛教上中西交通几乎断绝。”[15]他将从西域带回的佛牙舍利与汉文译经呈献给朝廷,“所进牙经,愿资圣寿”。同年一月,唐德宗刚刚迎奉了法门寺佛指骨,又见佛牙舍利,为此专门修建大庄严寺“释迦牟尼佛牙宝塔”,隆重供养佛牙,圆照作《大庄严寺重修释迦牟尼佛牙宝塔》记其事。所译佛经由皇帝下诏交付左神策军,令抄写经文,这意味着悟空带回的佛经译文本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可以入藏流通,为普天下的佛门释子传诵修习。《入记》曰:

  伏恐年月深远,人疑伪经,今请编入《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伏以一辞圣唐,于今四代,凌霜冒雪,经四十年,寻礼圣踪所经国邑,或一瞻礼、或渐旬时,或经累旬、或盈数月,或住一岁、二三四年,或遇吉祥、或遭劫贼,安乐时少、忧恼处多,不能宣心一一屡说。幸逢明圣,略举大网,伏乞施行,流传永代。

  圆照修《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将其收录,至今仍为佛教界所传习。圆照与悟空曾经有非常亲切的交谈,所以圆照作《入记》,与经文一道入藏,使览经之人知译经来之不易。《入记》:

  悟空大德具述行由,托余记之,以附图录,聊以验其事也。久积岁年,诘问根源,恭承口诀,词疏意拙,编其次云,大雅硕才,愿详其志也。

  悟空忠君爱国,尽职尽责,最终完成了四十年前所奉的使命,这是对国家的至忠至诚。作为朝廷命官,无论职务高低,对于国家授命,都要戮力王事,恪尽职守,完成使命后,要向朝廷复命。车奉朝四十年前以“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员外置同正员”的身份随张韬光出使罽宾,四十年来未能回国复命,今虽老而还都,总算可以复其旧命了。因此,本道节度奏事官就用了车奉朝在俗时的名衔上奏朝廷。至贞元六年(790)五月十五日,敕授车奉朝为“壮武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试太常卿”,并下诏褒奖。如此荣誉,朝廷的用意不过是“举范羌入计之劳,慰斑超出远之思,俾升崇祑,以劝使臣。”即为将士和使臣们树立一个榜样,激励使臣尽忠报国,而对于一个六十岁的出家老人,只是一种心理的安慰。

  悟空修持谨严,功德圆满,最终获得国家正式认可的出家僧人名份,实现了一个出家人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悟空原非僧籍,偶在出使的北天竺出家受戒,罕有其事。古人出家,即不再对国家负担徭役、兵役、赋税等义务,因此国家为保证统治的经济、军事及社会的基础稳定,对出家僧道实行非常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如寺院须有朝廷赐额方为合法道场,每寺僧人数目有国家严格限定,严禁私自剃度等。车奉朝奉命出使异域,因病出家,虽然从形式上完全符合佛教仪轨,但并没有获得朝廷的认可,尚属“无名僧”,[16]即还没有获得出家的名额,其僧侣身份尚未获得国家的承认。主管僧籍事务的官员左街功德使窦文场以此上表,并请允许法师隶名章敬寺。贞元六载(790)二月二十五日,敕允所请,颁与正式的度牒。章敬寺在唐都长安城通化门外,是唐代宗大历二载(767)大宦官鱼朝恩献庄为寺,以资唐代宗生母章敬太后之冥福,仍请名章敬寺,因其为皇家寺院,故而穷极壮丽[17],“殿宇总四千一百三十间,分四十八院”[18],为京畿名胜之地。唐德宗李适有《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白居易有《梦亡友刘太白同游章敬寺》等题咏。

  悟空住持章敬寺20多年,贞元十六年(800),他接受了长安高僧圆照的采访,详细口述了出使北天竺和游历印度、滞留西域的事迹,圆照做了认真记录,《贞元释教录》将悟空所译佛经三部十一卷悉数收录。元和七年(812)正月二十三日,悟空圆寂于长安护法寺(明代改振锡寺),归葬嵯峨山二台之顶。世寿八十二岁,僧腊五十七年。

  护法寺邻近悟空故里,又有德宗崇陵。悟空晚年选择最后的归宿地颇有深意。悟空一生,志大气刚,悲深行苦,严净毗尼,解行并进,弘法演教,建树卓著。长久以来,悟空法师这位在中国两千年佛教传播史中盛德的人物,在大众眼中的深刻印象却主要是被赞为中国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文学作品限制扭曲了,虽然这部小说充满了虚构的奇趣,但与《入记》中悟空法师的壮志苦行、忘身求法的精神相去远矣。这位默默无闻的西行高僧封存在历史尘埃中千余年,他的事迹鲜为人知。虽然后世名著《西游记》演绎出一个妇孺皆知、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形象,但人们很难与历史上真实的求法高僧悟空联系在一起。

  《入记》具有和《大唐西域记》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怛逻斯战役后葱岭东西形势的绝妙资料”[19],是今天研究古印度及西域各国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军事外交、地理交通、民族风俗诸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例如《入记》记述悟空在龟兹请求勿提提犀鱼译经后曰:

  安西境内有前践山,前践寺复有耶婆瑟鸡山,此山有水滴溜成音,每岁一时采以为曲,故有耶婆瑟鸡寺。

  又,《宋高僧传·唐丘慈国莲花寺莲花精进传》:

  安西境内有前践山,山下有伽蓝,其水滴溜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声以成曲调,故《耶婆瑟鸡》,开元中用为羯鼓曲名,乐工最难其杖撩之术。进寺近其滴水也。

  《唐丘慈国莲花寺莲花精进传》引自《入记》,但增加了唐代开元间宫廷羯鼓曲《耶婆瑟鸡》的事。龟兹人擅长听泉作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闻名于世。《隋书·音乐志》记载“龟兹乐人苏祗婆所传来的琵琶七调为佛曲的近祖。”《大唐西域记》记载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悟空述说龟兹聆听滴水创作音乐的故事,表明龟兹地区的音乐十分发达。龟兹的音乐之所以引起佛家僧侣的关注,因为龟兹音乐与佛教音乐是紧密相关的,“佛曲者源出龟兹乐部”[20]。耶婆瑟鸡山或前践山和前践寺,其地当在库车、拜城一带的克孜尔石窟。“滴溜成音”的地方也就是克孜尔石窟苏格特谷内的“千滴泉”。时光变换,物是人非,这里不再似昔日辉煌。

  然而,悟空携归的佛牙舍利,躲过了唐武宗会昌法难和黄巢之乱,阅历了五代烽火离乱,经历了宋世浮华,1994年在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被发现。睹此圣物,让我们怀想孤身远游、冒险异域的悟空法师,油然心生对古人创造的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的崇仰之情,心生神圣庄严之感!

   作者汪海波,山东省汶上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 载于法门寺博物馆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总第三辑),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83-94页。

  [2] 大中年号只有十三年,是年八月宣宗殂,次年即改元咸通。此刻石之误。

  [3]《大明新建嵯峨山中五台振锡寺唐悟空禅师之塔铭记》:空以元和七年正月二十三日归灭于护法寺,大中十四年八月十三日建塔,今为振锡寺,其塔倾颓,惟有灵骨所在。大明嘉靖二十年三月十五日僧人如通等重建石塔,复记空之行状,以为记焉。

  [4]《大藏经》07、经集部第14-17卷,经号 (0425-0847),《佛说十力经》,经号0780,卷号17, 页码P0715 ,卷数1卷。《佛说十力经·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

  [5] 《入记》虽有窦文场奏章称“昔名法界,今字悟空”句,似乎诏敕中已正式用悟空之名,但没有说清是否皇帝所赐或改,故其来无由,此事存疑。

  [6] 杨曾文《日本佛教史》,第75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

  [7] 《旧唐书·玄宗纪·下》,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510页。1986年版。

  [8] 《旧唐书·高仙芝传》,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862页。1986年版。

  [9] 《宋高僧传》有《唐丘慈国莲华寺莲华精进传》,第四五页。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版。

  [10] 即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吉木萨尔。

  [11] 伯希和曾在吉木萨尔龙兴寺搜集文献。《敦煌藏经洞访书记》:“我带走的一种文献系由一名于阗僧译自北庭龙兴寺。另一种则是一汉文贝叶经,仅有一册,它是从安西带来的,译于龙兴寺。”据此愚疑为悟空藏经为伯希和所得。

  [12]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佛牙伽蓝》,第34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 (日)长泽和俊撰《丝绸之路史研究·释悟空之入竺求法行》,第54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4] (日)小野胜年撰《空海将来悟空入竺记及其行程》,见《东洋学术研究》15-3,39页,昭和51年(1976)出版。

  [15]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24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16] 《入记》:时左街功德使窦文场,准敕装写进奉阙庭兼奏:从安西来无名僧悟空,年六十,旧名法界,俗姓车,名奉朝,请住章敬寺。其年二月二十五日,奉敕宣与正度,余依又本道节度奏事官,以俗姓车奉朝名衔奏。至五月十五日,敕授壮武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试太常卿。

  [17] 《旧唐书·鱼朝恩传》,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050页。1986年版。

  [18] 史念海、曹尔琴《游城南记校注》第九八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9]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第16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 向达《论唐代佛曲》,见《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222页,重庆出版社,2009年。

  新闻链接:泾阳悟空塔年久失修 六小龄童发微博盼修复

责任编辑:张玺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