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色欲的幻境——阿姜谭的修行心路

 \ 
阿姜查是泰国著名的阿罗汉修行者,本文提到的阿江谭便是他的弟子(图片来源:资料)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泰国阿姜查尊者的弟子Ajahn Dtun(Tan)阿姜谭的访谈录。阿姜谭出生于1955年,三岁时母亲早逝,之后便一直与父亲和三位兄弟生活在一起。小学和中学时就读于一所被他笑称为“和尚学校”的男子学校,整个儿童和少年时期几乎都在没有异性的环境中度过。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曼谷商会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

  1978年,至巴蓬寺依止阿姜查为戒师出家。在巴蓬寺度过短暂的三年后,阿姜谭先后前往Wat Fakram和Wat Marp Jan两所寺院,在两地共修行9年。随后于1990年独自前往Wat Boonyawad修行,1992年,经信众提议并供养,阿姜谭开始在此地建寺。寺院道风严肃,专注修行,生活以禅修和经行等修行内容为重心。每年仅举办一次法会,以庆祝佛陀的诞辰——卫塞节。2003年,作为巴蓬寺分院的Wat Boonyawad成为受泰国政府认可的正式寺院。

  本文所着重呈现的,是阿姜谭青少年时期看待世界、生命及异性的态度,及出家前后对治淫欲心的方法。他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体现出的甚深智慧与前世的修行息息相关,可让我们加以思考和借鉴,让我们明白,若在生活中未拥有所谓美满的恋爱与婚姻,可能正是前生修行功德的显现,借此了悟无常之苦,从而在修行中更加自信地破除色欲等人生幻境。

  关于阿姜谭

  2498年11月6日(佛历,公元1955年),我在Chang Wat Ayuttaya出生。但我的双亲都来自Ubon Rachathani。

  我早年的教育是在Ayuttaya完成的。幼儿园毕业后,我到曼谷继续念书。一年级那年,我在Banggrabeh的小学读书。二年级开始,转校到St.John School。我们那个时候是St.John School创校以后的第一批学生,并在St.John School念了九年。中学毕业后,到Ho Kan Kah Thai(商会大学)深造,主修经济。在那里得到了我的学士学位。

  毕业后,我在2521年(公元1978年)那一年,于巴蓬寺依止阿姜查为戒师出家。

  问:请问您有几位兄弟姐妹?

  答:我母亲在我三岁时就去世了。包括我在内,我家一共有四兄弟,全都是男的。我排行第三。

  问:为什么您会在阿姜查的寺院出家呢?

  答:当决定出家时,我希望可以在接近国家边界的森林(寺院)中出家。这样,出家后,我便能住在森林里,住在山上,就像佛陀过去(所作的)那样。

  那时,我对禅修大师们并不熟悉。但我认识一位非常精进,常常到寺院去的师姐。这位师姐是阿姜Piak的亲戚。

  有一次我和她聊天,她问:“你想在哪里出家?”我说:“想在森林寺院出家,我不要住在城市里。”我希望自己可以终身出家。但我对禅修大师们并不熟悉,不知道谁是谁,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出家。

  那时,这位师姐时常到阿姜查的寺院里禅修,也常常在阿姜曼传承的森林派寺院里做功德。所以,她给了我很多关于Krooba Ajahn(导师)们的资讯和意见。她尤其推崇的有两位,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禅修大师——一位是阿姜查尊者,另一位是摩诃布瓦尊者。

  那时,我对他们完全没有认识,所以,我问道:“这些寺院是森林寺院吗?这些寺院经常搞赶经忏之类的仪式吗?这些寺院有商业化地制作和售卖佛牌吗?”她说:“没有。”

  这两间寺院都符合我理想中的出家条件。所以现在我必须决定,我该依止阿姜查出家,还是摩诃布瓦。我问师姐:“阿姜查(的寺院)在哪里?”答案是Ubon Rachathani。“那么摩诃布瓦呢?”他在Udon Thani。我开始认真考虑自己应该在哪里出家。

  刚好我的父亲当时住在Ubon Rachathani的市镇,他是当地人,在那里有一些生意。所以我想,如果我在Ubon,他就能常常来看我,不会那么想念我。所以,2521年(公元1978年),我去Ubon给阿姜查顶礼并出家;一直到今天,我已经有32个戒腊了。

  生老病死的启示

  问:师父,可以说说您出家的因缘吗?

  答:当我还在小学二三年级,大概8、9岁时,我就不喜欢欺骗别人。父亲很严格地教导我们不可以偷东西,即使是一点点也不可以。所以,我不喜欢骗人,也不会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16、17岁时,我发觉自己开始喜欢漂亮的女孩子。我是一个真诚的人,不欺骗别人,也不会欺负别人,我的内心拥有戒律。看到身边的朋友们会怒气冲冲,大发雷霆,甚至还会打架时,我心里觉得嗔怒实在是会带来很多的痛苦。我在内心告诉自己,我希望把内心的嗔怒都去掉。但那时我还没有想过要出家。

  17、18岁时,我心里生起做善事的想法。我思考着,身为人类,我们该做什么才算是做善事?内心告诉我,人们内心中的善法,都源自于持守五戒。所以,我清楚地看到不守五戒所带来的过失。

  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头痛、发烧。那时,我的内心带着念住(sati),并突然了解到,我是无法控制这个身体的,因为这个身体并不属于我。我的内心有这种感觉,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就不再相信这个身体是属于我的。

  19、20岁的时候,我到商业大学继续读书深造。有一次,在我搭巴士去学校的途中,有一位抱着婴儿的女人上了车,我便站起来给她让座。看着坐在她腿上的孩子,我的心(citta)想道:这个孩子,将会学讲话,学走路,然后一直长大,直到像我一样,成为19、20岁的青年。期间,他必须经历多少苦和乐?他必须走过多少的困难和障碍?想到这里,我觉得很sang wei,觉得人生实在很苦闷。

  (编:由于sang wei一词较难准确翻译,编者直接采用了巴利词汇。sangwei为佛教形容词,其意义带有:震撼,惊讶,觉醒,像是从梦中惊醒一样。这个形容词可以用在形容佛陀出游时,看见“生、老、病、死”时内心的感受。)

  当我转过头去,又看见一位病人,我知道他正要去医院,因为这趟巴士会经过胜利纪念碑(annusavari)附近的Phra Mongkut医院。当我看到他,心(citta)又生起一个想法:任何人,在出生以后,都逃不过疾病,逃避是不可能的事。就连我自己,有一天也会生病。心(citta)再一次地感到非常sang wei。

  然后,我又看到一位老人家,大概60、70岁。他的身材和我差不多,不同的是他的身体已经衰老了。当我看到他,心(citta)又一次想道,有一天,我也会像他一样变老。我无法逃避衰老,逃避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内心(citta)得到一个结论,在这趟巴士上,30-40位乘客,我们正在往什么方向,到哪里去?答案生起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向死亡走去,这是一段驶向死亡的路程。我的内心充满了sang wei。然后,内心(citta)了解到,它大概会维持在这种状态中15天到1个月左右。

  此后,每当我看见小孩和老人时,内心会自动地观照(contemplate),每一次,内心都会感到非常地sang wei。可是这时,内心(citta)告诉自己,我的心(mind)还无法放下一切(出家)。所以心(citta)告诉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作好准备后,我就会出家。我只会出家一次,(不会还俗)。可是,在我还没有准备好之前,我会尽一切的能力,做一个最好的在家居士。

  后来,我回想起,在念中学时,我曾经读过佛陀的传记,也学习过戒和法。在我所读到的佛陀传记里,佛陀也一样地看见了老、病和死。在看到了这些后,他放下了一切,走向了解脱苦的道路。想起这些时,我感到非常地喜悦(piti)、快乐(rapture)。因为我也跟随着佛陀的脚步,看见了同样的东西。但那时,我还未准备好舍弃一切出家。我还有一些未实现的梦想。

责任编辑:张玺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