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林老和尚(图片来源:资料图)
德林长老,河北丰润人,1915年出生。19岁投高旻寺披剃出家,亲炙来果老和尚教诲,长达二十余年,耳提面命,朝夕悟研,尽得临济宗心传,经序为高旻寺四十七世法嗣。1984年5月,经多方磋商,请回德林长老担任高旻寺住持。德老以重建祖庭为己任,扶刹竿于既倒,兴伽蓝于废墟。以高年硕德,精心策划,广结善缘,先后建成大雄宝殿、禅堂、天中宝塔、水晶宫与大讲堂等。大计宏图,固为佛日增辉,亦为河山生色。德老秉承来果老和尚衣钵,弘扬祖风,整肃规约,唯倡参禅悟道,精进修持,僧众和合,秩序井然,为各方信善所宗仰,来归问法者不计其数。临济宗风,高扬远播。
出家因缘及依止禅门宗匠来果老和尚
记者:长老您好,能够得缘拜见长老,我们感到无上的欢喜。我们了解到,您祖籍河北,于1934年在高旻寺出家,同年受具足戒于隆昌寺。长老慈悲,请为我们开示您当时的出家因缘。
德林长老:我是十九岁依来果老和尚出家的,近八十年了。谈到出家,第一,出家,本来从在家走向出家,是人生一个重大转变。在家和出家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出家?就是对人生的一个感受。第二,是宿愿所追。过去的善根,福德因缘,好像你这个人就定了。佛法讲愿,释迦牟尼佛有五百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愿是世出世间人的前导,你要朝前走,就要有愿引导你,我也不例外,转来转去,就当出家人了。我也不是扬州人,但跑到扬州来出家,这是为什么,我也不清楚,但现实的确是这样。我们佛教里常讲,世出世间法都是宿愿所追。
记者:您觉得来果老和尚对您的修学方面有什么影响?
德林长老:当然有影响,怎么影响?前车之鉴,前人就是给后人树立影响的。那个时候,来果老和尚当家,高旻寺是一个禅宗古道场,有参有学,就是给天下人当参学的,过去高旻寺的口号是专门禅宗道场,既不讲经,也不说法,以禅堂为主。现在对这个口号,我们做了略微的调整,怎么调呢?我们叫冬参夏学,冬天到了,我们注重加香,打七,这是冬参。到了夏天,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就是夏天,我们要过夏(结夏)。佛门中的佛事活动,也要讲究因缘时节,冬天做什么,夏天做什么,有适当安排。冬参夏学,这个参,它也有一定的时间,不能一天到晚老参,到了夏天就要学习,夏天怎么学呢?讲经说法。到目前来讲,讲经说法在我们佛教界来说,成了很重要的一个前提,要想弘扬佛法,要全社会的人都了解佛法,和尚就要讲经说法,你不讲,人家就不懂。讲经说法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的,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就不能讲经说法。在佛门,要培养一个讲经说法的人才也是不容易的,不会说的,把佛法讲歪了。
记者:据说,当年来果老和尚有一个五大工程的愿望。您能给我们大致介绍一下吗?
德林长老:是的,什么叫五大工程的愿望?五大工程是全高旻寺建设的一个代表词,整个高旻寺围绕这个五大工程来建设。国家重点开放寺院,五大工程是什么呢?譬如说,寺院无论大小,不能没有大殿;你不能不吃饭,那要有个斋堂;高旻寺是个禅宗道场,你不能没有禅堂;高旻寺从物质文明建设角度,还有一个宝塔。大雄宝殿、大禅堂、大宝塔、大讲堂、大斋堂,这个就是五大工程,代表整个寺院的,实际上就是寺院建设的全部工程。老和尚在世时,有个五大工程的誓愿,谈到这里,我们就说,佛法讲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比什么都重要,时节因缘到了,要兴了,是什么东西都阻止不了的;时节因缘到了,要败了,谁也阻挡不了的,就是佛老爷也没有办法。因缘所生法,这个因缘前面要加上时节两个字,佛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就看你因缘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这很要紧。时节因缘是谁来决定的呢?是众生的业力来决定的。来老的五大工程遗愿,因为时节因缘没有把它完成,这五大工程,我代老和尚完成的,而且超额有余,六大工程都不止了。并不是老和尚没这个能力,老和尚建一百个高旻寺都有余。
高旻寺所有的建筑设施都是在表法
记者:您刚才提到高旻寺是全国开放最早的寺院之一,其他全国开放寺院都很多,它们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建设上的任务。您说高旻寺现在是大兴土木的时候,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德林长老: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要求,高旻寺也有自己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求生存、谋发展。国家社会都不例外,高旻寺也不例外。想立足于全国的佛教之林,高旻寺也想要占一席之地。高旻寺是禅宗道场,禅无处不在。高旻寺现在是百废待兴,我们有责任把它恢复重建好,这也是整个佛教界的期望。现在佛教是最好的时期,国家兴旺发达,寺庙跟着沾光,这是因缘所生法。
寺院是公益事业,什么是公益事业?任何人到寺院里头来,都会得到或多或少的好处,这是寺院功用的最低限度。据此,我给高旻寺的建设目标提出两句话:宾至如归、流连忘返。到了高旻寺就好像到了家一样,这就叫宾至如归。
建寺院是要有学问的,不只是有钱就行,是有很深的学问的,高旻寺一直在这一块努力。高旻寺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有的建筑设施都是在表法的,表佛法。要有眼界看,没有这个眼界,你看不出来。可有哪一个寺院有这个设想?表法是表佛法,三宝常住,进入高旻寺,体现的就都是三宝,高旻寺所有建筑,应该说,你眼睛看到的,那是大雄宝殿,那是禅堂,那是讲堂,但是,你要是对高旻寺建筑的用意所在能够解读,这就是学问。一般寺院建筑讲究的中轴线,也就是山门、大殿、藏经楼一条线,这个要因地制宜,不一定哪个寺院都具备这个条件。高旻寺有高旻寺的特点。建寺庙是有条件的,能够做到每一处设施都在表法,那就功不唐捐了。没有佛法的根底,这个学问是没有的。
首先,从总体上讲,高旻寺和其他寺院一样,是佛法僧三宝道场。建这个道场,要有学问,它要体现出三宝道场。寺院主体建筑中,大雄宝殿代表佛宝,藏经楼代表法宝,现前的僧众就是僧宝。从门口进来,我们现在门口墙上写几个字:
无量众罪灭,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见般若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都要晓得,不能够盲修瞎练,盲修瞎练一个容易误入歧途,一个耽误时间。佛法不是讲八正道吗?要正知正见。
再往里,我们建了息心亭。凡是进得寺院来的人,都要息下心来,所谓“歇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在息心亭到大殿的中轴线上,我们分别建设了一个大的香炉,花、灯、涂、果等均一应布置。所谓“花、香、灯、涂、果”,这些都是供养三宝的。
佛法有无量义,建庙也有无量义。每个庙都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见解。上档次的寺院才有藏经楼,藏经楼绝大多数都在大雄宝殿后边。佛教有一个习惯,建一个庙,跟人家学,人家的庙建成什么样,我就学成什么样,没有自己的新意。很多寺院建设是不合法也不合理的,只是习惯了。
一般寺庙都有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的是弥勒菩萨。除了弥勒菩萨还有四大天王,没有四大天王怎么叫天王殿?四大天王在东西两侧,弥勒在中间。这个殿应该叫什么殿?到底以什么为主? 是以天王为主还是以弥勒为主?叫天王殿的话,四大天王在两侧,他们不占主位啊。这种事情在我们佛教界多了。依样画葫芦,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的国家,主题词是改革开放。寺院能改吗?不能改。为什么不能改?因为积弊难返。就这么过了。天王殿明明供的是弥勒菩萨,却叫天王殿,不叫弥勒殿,这不冤枉吗?你们看看高旻寺,跟其他寺院的建筑是不一样的。怎么会一样呢?
物质文明是来源于精神文明的。回过头来,物质文明是为精神文明服务的,是精神文明的载体。本师释迦牟尼佛教化一切众生,说无量法门,归纳起来,这个法有多少?权实二教而已。有权有实,单“权”不能度尽一切众生,单“实”也不能度尽一切众生,必须要权实结合。《法华经》二十八品,前十四品里面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迹显本”。单“权”只是方便法,是说小乘教,不究竟。但不说不行,因为众生根基有差别,跟小孩子讲大乘教他不懂。学佛法,学的是佛教化一切众生的方式方法。正是因为这个道理,高旻寺建藏经楼建了两个。你看看我们的大雄宝殿两侧两个藏经楼,一个代表“权”,一个代表“实”。这不是我杜撰、创造、发明的,是经中有的。什么叫做学问?学佛就是学这个东西。单“权”是方便法门,不能度尽一切众生;单“实”,众生根基不一样,有的人是大乘根基,你去说小乘教,就话不投机。如来一代时教,将来我们都要为法为人,不能乱来。
大雄宝殿前面,供一个狮子一个白象,也是表法的,看出来没有?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特点。从高旻寺西大门进来以后,所有的设施都是在表法。但是我不说,你是看不出来的。说点不客气的话,你要有点甚深智慧才能看出来。
你比如说,高旻寺的大雄宝殿,一般的大雄宝殿供的是两个狮子,这是很普遍的。高旻寺供的却是一个狮子一个白象,你看吧,要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高旻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有禅堂,有大讲堂,还在施工。人家说我们的大讲堂还不错,你们应该去看看。我常说,建庙要有学问。庙是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来源于精神文明,回过头来,物质文明要为精神文明服务。
高旻寺建大雄宝殿与别人不一样,没有柱子不行,保留四个柱子。像下围棋一样,大殿里维那站什么地方。 一般寺院中间供佛,两边供罗汉,还有供其他的,看你是哪一宗,哪一派。
高旻寺是禅宗道场,我们建一个禅堂,有七个保证。哪个禅堂有七个保证的?他们都不晓得。高旻寺是老祖道场,也是给初发心的人参学的地方。事也好,理也好,理圆事不圆不行,理事都圆满了,问题就解决了。高旻寺是这样打算的,建这个庙,就是要达到让信众“宾至如归、流连忘返”的目的。寺院是公益事业,到了寺院里头,无论是旅游参观,烧香拜佛,都会得到佛法的好处。必须具备这个功能,而不是去为了卖门票,高旻寺不卖门票,高旻寺是公益事业。
高旻寺是从零开始,百废待兴,还不是一个现成的庙。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这两个字是赵朴老写的,它的创刊词上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佛教本身的作用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启迪智慧,净化人心”。学佛教都会得到佛教的好处,大家都喜欢佛教,佛教就谁也消灭不了。人民需要的东西,你想消灭也消灭不了;人民不需要的东西,你想存在也存在不了。
记者:刚才听了您对寺院表法的开示,我们很是受益。那么接下来,请您谈谈,高旻寺的发展还有哪些规划?
德林长老:国家重点寺院,扬州有两个,一个是大明寺,一个是高旻寺。我们现在有两百多工人在这里,包括瓦工、木工、石工、漆工、电工,什么工都有。要盖房子,我不要出门,我家什么工都有。总而言之,高旻寺不是一个现成的庙,正在规划恢复重建的过程当中。高旻寺作为一个禅宗道场,以禅为主,它不是禅净双修的。
大家之所以到这里来感到很亲切。为什么?环境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讲的,就是社会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这个环境蛮重要,我们常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庄严就是指环境,华藏庄严,华严大富贵,庄严。高旻寺,我常说,百废待兴,这条路走多长,需要多少时间,没得准,无论怎么说,高旻寺是个修行、用功办道的地方。修行,用功办道它也不会离开福慧双修,要想成佛,就得福慧双修。不但是福慧双修,而且是福慧修得圆圆满满的,这就成佛了,你个人的心就清净了。
畅谈高旻寺禅门家风
记者:高旻寺素有“冬参夏学”的家风。庙里每年组织十二个精进禅七,每个禅七,您都亲自参与,请您给我们大概介绍一下。
德林长老:我们高旻寺每年都会组织禅七,这是恒常的,永远都是这样子,组织禅七。每一个道场基本上都有这个现象,净土宗平常念佛,平常念佛,有时候要加功进步,打佛七。凡是打七,都是精进,平常用功都是一样,精进就要打七,禅宗也不例外。净土宗打念佛七,禅宗打禅七,就是平常还不够精进,还有些干扰,到了打七的时候,专门精进。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冬参夏学”,以上是参。接下来是“夏学”。学什么呢?高旻寺诵两部大经,一个是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时说的《华严经》,一个是释迦牟尼佛最后说的《法华经》。说完《法华经》,释迦牟尼佛就灭度了。也要知道,释迦牟尼佛这段时间,这次来世间示现,为什么来的呢?就是为了来说《法华经》来的。但传道根基不行,所以必须经过五时淘汰,到最后说《法华经》,说过《法华经》,释迦牟尼佛涅槃了。这些个教理要晓得。《法华经》说了七天,《涅槃经》一天一夜。我们选择这两部大经,就是包括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有的法在内。但要知道,说《华严经》不是在世间说的。这叫教理,所以,教理也要学习。教理、教义都是要学习的。
记者:来果大师曾云:“天下丛林不止单,守禅制者,独有高旻寺耳。”请长老为我们慈悲开示这句话的微言大义。
德林长老:这句话,看什么时候说的,什么地方说的。这句话是在极端非常困难时说的。在极端困难时,每一家都自家难保。什么叫自保,高旻寺那时和尚没有饭吃,苦难到那种程度。一般寺庙都不收,唯有高旻寺的门是敞开来的,有饭同吃,哪怕一滴水,大家都同喝。这个不止单,就是这个意思。懂吧。哪怕一粒米,大家吃。哪怕一滴水,大家喝。就是这个意思,不止单,特别困难,各寺庙都保自己。不挂单,这事看不懂啊。这句话您看不懂。哪个不保自己,都保自己,有的保自己都困难得不得了。还挂单哪,我自己都没得吃了,还挂单啊?咱们高旻寺不是这样的,只有一滴水,大家喝;只有一粒米,大家吃,就是这样的。
记者:高旻寺素来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道风传统。长老您作为我国佛教界的领军人物、宗门泰斗,不顾年迈,每天还坚持日日出坡劳动,实是我们四众弟子学习的楷模。古来大德,都有这样的修行。对此,请老法师开示,古往今来高僧大德们如此修行,其共同的信念是什么?
德林长老:我告诉你啊,这个食啊,把他吃好。九十八岁怎么样呢,还是方的,还是圆的,还是红的,还是白的?以色分心,分位假令。什么是色心,比如太阳,这个色。太阳出来了,噢,这个是早上。中上就中上,晚上就是晚上。这是色。有心去分别。这个时间没心法。
比如,现在是什么时候,你说九十八岁是什么样子?我的身体每个部位都有名字,哪有九十八岁这个名字?都是假名字,在佛法中,确确实实有个假的东西,但它有个名字,在这个名字下面要有个东西。如叫杯子,它不就是有个杯子嘛,它必须有个杯子。说它是假的,不错,是假的,它不就有这么一个假的东西吗?空假中,是三位一体。不能坏假名,这个假的名字,真正有个假的这么个东西。佛法讲,真俗,俗就是假,真俗中三法是一体,不在前后,但不在前后,我又要用嘴说,他得有前后。道理只有一个,叫我怎么说啊,我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说出来,他实际是一体,但你说就有先后,佛法就是这样的。先说真,再说假,真假就是一,就是中道。中道不能离开真假来讲中道。离开真假,讲什么中道?离开真假讲的就是中啊?你说佛法好玩不好玩啊!
高旻寺出坡,这是禅的特点。凡是禅宗的道场,都讲究农禅并重。农就是劳动,就是出坡。出坡是什么意思?因为过去寺院都住在山上,出坡就是在山坡上劳动,出坡就这么来的。出坡就是劳动。凡是禅宗的道场,都讲究农禅并重。这个起源于马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这么来的。
开示“歇即菩提”
记者:高旻寺的墙上“歇即菩提”四个字作何解释?
德林长老:“歇即菩提”,这个不是高旻寺垄断的,这是佛法。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说来说去,就说这四个字。实际上就说一个字——“歇”字。这个“歇”字,换句话说,就是放下。而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放不下。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证得,就是因为放不下。妄想,执著,就是放不下。“歇”,就是放下。放不下,就成了众生了。起惑,造业,都是放不下。“歇即菩提”,这句话是出自《楞严经》的。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你歇了,无上正等正觉就现前了,佛的智慧就现前了。要再浅显地说,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就是歇啦。佛法的语言,简练到极点了。一个外道,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外道对佛也恭敬,他拿着一朵花去供佛,到了佛面前,佛就说了,你放下,他就把花放下了。佛又说,花放下了,还要放下。他说,花放下了,那还要放下,就把手放下。他把手放下了,佛又说了,还要放下。他说,花也放下了,手也放下了,那还要什么放下呢!他就开悟了。众生放不下,放下就是歇。歇,妄心就没有了,而真心就现前了。天上的云彩没有了,太阳就出来了。太阳就在天上,他没有跑,但有云彩,他看不到。
记者:师父,我们也想放下,也想歇下来,但效果不太好,歇不下来,这是为什么?
德林长老:佛法回答这个问题是:放不下,你就担起走。对不对,这是个人自由。比如挑担子,说放下放下,放不下,就挑起走。对不对,那有什么办法呢?
放下,你现在的毛病就是放不下,这是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证得,就是因为妄想执著。执著就是放不下。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执著什么呢?我们这个人,眼耳鼻舌身意,一天到晚,眼睛看颜色,耳朵听声音,鼻子嗅味,舌头要讲话,心要打妄想,都是放不下,都执著。佛法,不是向外去求的,向外去求是永远求不到,即使求到的也不是真的。诸佛妙道,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这是过去祖师说的。
所有寺院都是最高学府
记者:我看到禅堂门口写着“最高学府”,我想问一下,这个最高学府与佛学院有什么关系?
德林长老:你们别的东西没看到,就看到“最高学府”,引起注意了。“最高学府”这是高旻寺打出来的一块招牌。你说这个佛学院,作为一个寺院,本身是不是一个佛学院?都是信佛的,学佛的。而高旻寺作为一个寺院,既然是学佛的,而不是学菩萨的,也不是学罗汉的,也不是学凡夫的,没有比这个再高的。没有比这个再高就是最高。但你学的成绩怎么样?那是另一回事。我们所有在家出家的,目的都是学佛,学佛就是最高的,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高呢?没有比佛再高的,所以就是“最高学府”。高旻寺打这块招牌,不等于说高旻寺就垄断了这个,只能高旻寺用。是佛教的寺院,供佛的,都是最高学府。没有比佛再高的,就是最高学府,所有寺院都是最高学府。有些人强迫把自己压低一点,为什么要压低一点?学佛的理所当然,我是最高学府,但作为你一个人不行,作为一个地方,寺院都是最高学府。我们的观点:作为一个寺院,学佛的,就是最高学府,并不是说只有高旻寺是最高学府,而你们都是低的。没有这个说法。
记者:我们来到高旻寺,感受到了寺院的道风是非常的严谨。请您就道风建设问题为我们开示一下。
德林长老:谈到道风,没有第一。十大弟子个个第一,这是佛的道场,佛佛道同,我们是为佛服务的,这是以佛为主的。这个房谁为主,佛为主。大殿那边,以佛为主。我们是给佛当使者的。
那么,谈到道风,自然与戒律是分不开的。戒有五戒、十戒,有三聚净戒、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这个戒是防非止恶的。什么是摄善法戒呢?一切善法就是戒,行乐法就是犯戒啦。做一切坏事都犯戒,这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我们佛教讲三皈、讲五戒、八戒、十戒、四十八戒、二百五十条戒,他有那么多律仪戒。还有一种戒叫饶益有情戒,你这个信佛的人,不能够做饶益众生的事,就犯戒。饶益有情戒,不是我说的,这是佛说的。摄律仪戒、三皈五戒、五戒八戒,这是律宗的。摄善法戒,所有一切善法都要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戒。饶益有情戒,凡是利益众生的事,都要做,不做就是犯戒。你看作为一个佛的弟子的要求高不高?谈何容易啊!
但做得到做不到是另外一回事,不是我说得到就做得到。所以,这个要学习。谁能把佛的戒持得干干净净呢?没有这个人。唯佛一人持净戒,除了佛外,都犯戒,只不过犯得轻点重点,就是这个意思。起心动念都是犯戒,凡夫不起心动念是不可能的。起心即错,动念即乖。世间法有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世间法如是,佛法更如是。
记者:高旻寺的每一个地方都非常干净整洁,这里的师父和居士何以有这样的发心呢?
德林长老:这是高旻寺祖宗道场最低的要求,就是这个样子。人的生活嘛,也要干干净净的。《朱子家训》有几句话:“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朱用纯的《朱子家训》 就是这么做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干干净净的啊。“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与肩担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谈到《朱子家训》,我是会背的。这都要学的,这不就是饱餐饱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多才之士,才高八斗。富学之路,学富五车。你学个五车书,才勉勉强强算是个人。《朱子家训》里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三世不读书,你这个人就成人身牛。懂不懂嘛,你看读书要紧嘛。三世不读书,你这个人跟牛有什么不两样啊。三世不读书,你这个人就成人身牛。所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开示禅与教的关系
记者:高旻寺是我国著名的禅宗道场,有人说,“禅者,佛心;教者,佛语”,请您给我们开示一下禅与教的关系。
德林长老:你把它们分家啊?禅,是世出世间法的根本,是一切法的根本。假如说,你这个人没有禅了,你就是死人。没有禅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了。所以,你对这个禅要有足够的认识。禅是佛法的核心,这个问题,在世界佛教论坛上,大家在一起谈佛法,都认为佛法以禅为核心。禅是包罗万象的。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有高僧大德,认为八万四千法门,浓缩后,就是禅。那蛮深的啊!
而且,真正的佛法,是不能说的,是不可以说的。凡是用嘴说的,用脑袋瓜想的,那都是方便,那都是标月指。叫你看月亮,不是看指头。人问,月亮在什么地方,用手指指给他看,他就不看月亮,就看这个指头。叫你因指见月,不是叫你看这个指头。这教我们,语言文字,是思维想象。禅是不能想象,不能说的。那怎么学习啊,怎么度众生啊,所以,那都是方便,都是权法。方便就是真实。你们要是研究过《法华经》,《法华经》第二品就是“方便品”,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你们要好好理解。
以门外三车为喻。除了门外,还有没有三车啊?没有研究过教理,不懂吧。这个三车,是引诱三界以内在火宅内的弟子出火宅。出了三界以外,没有三车,每一个人给他一个大白牛车。要不懂教理,这个也不懂。所以,佛法没人说,不会懂。
记者:现在教界出现了“禅净合一”、“禅净双修”等的提法,您对此如何看待?
德林长老:我也不懂。佛法常说,佛法有无量义,说禅净双修。修行就向走路一样,禅是一条路,净也是一条路。你走哪条路,这条路也走,那条路也走,怎么走啊?那你还是要晓得,什么是禅,什么是净。不学佛法,你自己没有主宰,你自己不能辨别是非,你自己没有鉴别的能力。
佛法是圆融的。佛法无量义,看你怎么解释。禅,以禅为因,感什么果。这不,佛法讲因果啊,以净为因,感什么果。你怎么解释,这很难解释。不知道说话的对禅了解不?禅,讲参禅悟道,明心见性。净,念“南无阿弥陀佛”,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不对?
记者:您开示时说,做功夫要绵绵密密,怎么样才能做到绵绵密密呢?
德林长老:所谓绵绵,就是功夫要做细。众生的心都是粗的,心粗。心粗的人,不能用功。做早晚课就是练心。心要细,细了还要细。细了还要细,心不歇,这个心怎么能细呢!心歇以后心才能细啊。
记者:我们禅宗讲要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是不是指我们疑问很大,然后我们的心就会专在那里,就要把疑给解开?请长老慈悲开示。
德林长老:的确是这样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个话只能在禅堂里讲,因为禅堂用的就是这个功,什么功呢,就是叫你起疑情。
这个疑情,有大有小,所以,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什么叫疑,疑就是不明白。说离得我远的我不明白,那离得你近的都明白啊?你眉毛很近了,你都明白有几根啊?
所谓疑情,八万四千法门,都要走这个路。这个疑,就是不明白,那我们这众生,不明白的事情太多了。多怎么办呢,要从教下讲呢,就是叫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都是不明白的。什么是见思惑呢,你肯定答不出来。这个连文字你都不能解释。见思惑,是见惑、思惑两种。什么是见惑呢?就是见道的时候所破的那个惑,就叫见惑。思维到所破的那个惑,就是思惑。
不明白就是无明。为什么会不明白,因为他有惑有烦恼。烦恼多了,把他分类,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这个惑,这个烦恼怎么破呢?见道的时候所破的惑,就叫见惑。见道后,才开始修,没有见道,修什么呢?见道以后,才修道。见道方修道。思维到所破的那个惑,就是思惑。尘沙惑,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很多很多。无明惑,有支末无明,有根本无明。这个都要学习。根本无明,要到什么时候能破,要到成佛才能破。
要能够了解这个佛教教理,这个需要多学习。尤其是初发心的人,更要学习。
记者:现在人心比较浮躁,怎么让心停下来?
德林长老:这个还是蛮重要的,你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家,可曾知道?出家在家都是学佛的,学佛的目的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了成佛。那先就要晓得,这个佛是怎么成的?修成的。怎么修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多法门,那可不得了,那怎么修啊?你说八万四千法门,怎么修?一天修一个,还是一天修两个?
我给你们代下一转语:学佛法,首先要知道,佛跟众生有什么区别?理论上都是佛,事实上,佛也是不一样的。(天台)不是讲六即佛嘛,豆腐也是佛,那跟我们说的不一样。理论上都是佛,那就是理即佛(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理即佛什么样子?名字即佛什么样子?观行即佛什么样子?六即佛都是有偈子写出来的。
理即佛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沓沓不知归。
名字即佛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观行即佛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无真亦无假。
相似即佛
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分证即佛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究竟即佛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这个,大家都要多多学习,细细体会。
记者:请问“如来禅”与“祖师禅”有什么区别?
德林长老:“如来禅”与“祖师禅”有什么区别?你看,那个叫“如来禅”,这个叫“祖师禅”,本身就区别,什么叫区别,本身就不一样,那你问有什么区别?
接下来你要晓得 “如来禅”是什么样子?“祖师禅”是什么样子?这个需要你们对佛学基本常识要了解,我跟你说,你能接受,没有一点常识,你不会懂。“如来禅”是说,一切的法门,凡是用心的法门,都是禅,用心这个懂吗?念佛也要用心,参禅也要用心,念经也要用心,要用心都属于禅。佛法是圆融的,你们老是钻牛角尖,是钻不出来的。圆融就是没有障碍。“如来禅”从名字上讲: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大禅、小禅、顿根、渐根,凡是用心的都属于禅,并不是说高旻寺禅宗道场是禅。谈到祖师禅,那有祖师禅的特点,要在短时间内跟你们说这个问题,时间不够,你们从我们这个门进来,在门口有一副对子,“有佛处不可住,无佛处急走过”,这就是祖师禅的特点。能不能够领会?不能领会,到门口再去看两遍。
记者:您刚才说的“用心处就是禅”,那么,不用心处还有禅吗?禅宗讲不立文字,但禅宗传下来的文字是最多的。
德林长老:有心用到无心处,无心还隔一重关。谈到这个心,心的层次太多了。“一切唯心造”,佛教界所有佛事门中,早晚功课,敲木鱼,敲铃鼓,在念唱之前,要三阵鱼子,这三阵鱼子是什么意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即使是升座说法,前面也有定心引磬,也是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学熟了,就是我们的受用。
记者:现在很多人参话头,参不起来怎么办?
德林长老:参不起来,那是有障碍,是不是?这个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就是业障,三障烦恼,要忏悔。不忏悔就有业障。忏悔有事忏,有理忏。理忏就是端坐念实相,事忏就要至诚恳切。“十大愿王”前面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接下来就是“忏悔业障”,所以特别重要。无量劫来造的业,你想修,想用功办道,就有业障。事忏就不能再造了,理忏就要明心见性。(大家)都要忏悔,不忏悔不行。
记者: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请您给我们开示一下这句话的奥义。
德林长老:这是六祖跟慧明说的。“不思善,不思恶,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我们这个心是念念生灭的,是不会停止的。念念生灭的这个相,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我们自己知道吗?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们心粗,感觉不到。修行就是修这个粗心,把这个粗心变成细心,细到没有了,本来无一物,这就修成了。修行人要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我这是业障凡夫,一天到晚烦恼,业障什么都有,那你知道,就要想办法。(文:刘建华、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