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他用“禅”影响了“垮掉的一代”

\

  铃木大拙把“禅”输送到西方,影响了“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和乔布斯——而乔布斯又通过苹果影响了全世界。以禅为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达成了一次合流。(图片来源:资料图)

  铃木大拙是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支“保守力量”,他从幼时起就向往平静的僧侣生活,并且由于祖母和母亲都与佛教亲近,他得以在中学时代就拜一位禅宗为师。25岁时,他的精神性成长进入到一种飞跃的体验,他获得了开悟的经验。

  这种体验在很多学人身上发生过,据钱穆的弟子讲述,钱穆年轻时喜欢静坐,有一次为故去亲人守夜时,一声鞭炮响将他从打坐的状态中惊醒,他生发出一种说不出的、前所未有的感受,他感到腹部有暖流在通过。

  由于这种精神性的体验只能自证自受,因此无法获得旁人的支持。除非那也是一个已经将精神提升到相同或更高境界的人。因此,关于这种精神性的体验统统被称为东方神秘主义或玄学。

  而在东方内部,他们的方法却区分得很开。首先有印度之学和中国之学的区别,印度则又由印度教和佛教等来划分,瑜珈是其中的基础;中国则划分为儒、佛、道三个主流,他们的共同基础是“天人合一”;而在佛教之中又诞生了只属于中国的“禅宗”,禅宗是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心学思想,并且在唐代传送到日本,至今仍对日本文化有处处可见的影响。

  钱穆作为新儒家代表,影响范围限于东亚文化圈;而比他大25岁的铃木则被称为“世界的禅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使得整个西方文化史发生了一些转向。

  处于中西文化的接合之处,铃木大拙对东西方世界都带来了持续化影响。

  由于铃木在年青时代就已经获得超于常人的独特精神性体验,故此他的“见地”和“智慧”成熟得比较早。加之他又很高寿,活了96岁(1870—1966),因此在长达大半个世纪里,持续地对世界发生影响。

  另外,他在学校时主修的就是英语专业,这使得他比其他人更易于接近西方。在一次出访美国的宗教大会中,他充当翻译,其优异的表现让美国学者刮目相看。此后,在老师宗演推荐下,他27岁时再次赴美,在一个出版社的学术编辑部充当翻译学者,并在美居留11年之久,期间翻译了《老子》等东方著作。

  铃木开始为学界所知是赴美的第三年,他正好30岁,正值公元1900年。此时,中国正在发生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事件;日本和欧美则处在一战前的宁静之中,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技术制度层出不穷。铃木翻译的《大乘起信论》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

  此后他一直在美、欧游历,以翻译为主,兼及一些著述。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出版于他37岁时,名字叫《大乘佛教概论》。这样一本关于佛教史的著作,仍然只能看出他的学识,对于他思想上的独特领悟,却只是一个未曾释放的能量库。他像许多学者一样,只是发表一些论文。但在40岁回到日本,进入大学从事关于禅宗思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之后,他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他的一本本论著皆是这些工作的结晶,其中大部分是由英文写就。这些著作就此成为接引西方人亲近禅宗的入门阶梯。

  他个人独到的思想见解要到整个一战和二战结束时,由于战争造成的创伤引来世界性的迷茫,众人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意义。西方此时产生了“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金斯堡、凯鲁亚克等人都是狂热的禅宗爱好者,而他们手上拿着的,正是铃木的论著《禅宗入门》、《禅与心理分析》。

  西方最重要的知识分子都在看他的论著。荣格、弗洛姆都密切地关注着他的每一篇新文章。海德格尔则直接说:“铃木大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表达的。”

  但是现代性的异化依然故我,战争的创伤平复、存在主义热潮之后,禅宗与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合流进入潜伏期和分化期。信息革命的技术浪潮接管了全世界。而铃木的影响力仍在发挥功效:他的再传弟子乔布斯发明了苹果电脑和手机 ,开始了苹果禅的传教运动。

  禅具有“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在铃木大拙眼中,懂学术的胡适未必懂禅。

  从1920年代开始,胡适就与铃木辩论中国禅学史。胡适约小铃木20岁,但是就对西方学界的影响而言,可能他受到的关注更多,毕竟铃木只专注于禅宗领域。在1949年夏威夷大学东西哲学会议上,两人辩经达到了顶峰。《哲学期刊》随后刊发了他们的论点。

  二人初交时,胡适为铃木撰写书评,铃木阅后对胡适大加赞赏:“胡氏‘神会遗集’是根据同氏在巴黎发见敦煌诸写本而成,眼光锐敏,整理精致,实堪钦佩,至于出发于科学的见地和处理才能,更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胡适的研究却认为禅宗在“造假”:“禅宗佛教呈百分之九十,甚或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一团胡说,伪造、诈骗、矫饰和装腔作势。我这些话是说重了,但是这却是我的老实话。”他抨击神会这个公元8世纪的和尚为“大骗子”和“作伪专家”,而神会却是铃木在著作中经常引用并推崇为慧能最重要的传人。

  铃木就差直说胡适不懂禅了。他认为一个没有进入禅的经验的人,是没有资格研究禅学的。因为禅学的核心要义是“禅的生命始于开悟”、“在禅宗史上,一定有某种把想象和事实编织在一起的必要性”、“悟可以解释为对事物本性的一种直觉的察照,与分析或逻辑的了解完全相反”。

  铃木说胡适不懂禅正在于禅的特殊性:“禅是一种实际的、个人的体验,不是一种可以用分析或比较方法获得的知识。”

  一部分学者认为,研究思想史,“历史事实优先原则”必须遵从,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一定是研究的基本功之一,但是,既是研究禅宗思想史,那么究竟什么是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亦不能轻率忽视。对“禅”之本质的把握仍需切实考量。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中记载着胡适对铃木“恨铁不成钢”式的惋惜之情:“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但对他的研究方法,却也一直未掩饰过我的失望。他使我最感失望的是——根据铃木本人和他弟子的说法,禅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因此也是非吾人知性所能理解的。”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禅具有“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从这个角度而言,胡适真的很懂学术、不懂禅。

  铃木大拙之所以能屡次在“禅”这样一个非热性话题上引发出版热,是因为他对禅有开悟的经验。

  铃木继在80年代影响过大陆学界后,再次在21世纪引来更多人的关注。

  那时他和萨特、海德格尔等思想家一样,成为许多青年学子心中的秘密导师。如今成为艺术界大师的徐冰就深受过铃木的影响,至今其大受欢迎的作品中仍有“禅”的意味存在。

  而他的书《铃木大拙说禅》早在80年代末期就被译者张石翻译成中文,但直到近两年才得以出版。这可能是翻译得最好的一个版本。铃木的作品很难翻译成恰当的中文,因为译者必须对“禅”有所体悟,才能找到准确的译法。这也是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费劲的缘故。

  早在五年前,刘大悲和孟祥森就翻译过铃木的《禅与生活》,这实际上是两本书的规模,包括《禅与生活》和《禅与随笔》。但翻译得不够通俗,让一般读者很难接近。因此该书的出版未造成多大的影响。

  而海南出版社从2014年开始,陆续重新组织翻译出版“铃木大拙禅学经典”,第一辑即有六本书问世,这将会系统性地推动铃木在中国的重新落地。铃木的日文版全集有32卷之巨。

  至今,铃木在北镰仓的三个故地仍有中国游客去朝圣。他早年在圆觉寺学习,墓地在圆觉寺对面的东庆寺。东庆寺办有纪念铃木的学报,每月一期。而他晚年就居住在东庆寺山侧的松冈文库,在那儿治学研究。如今,那里是一片荒草中的孤独院落。

责任编辑:yanglan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