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学记:学会坚守孤独安忍寂寞 问道自娱入如来家

\
追慕圣严长老遗风

  匆匆忙忙回过完了一个寒假,又继续返回法鼓山学习,学习的环境没有多大的变化,不过去年大陆过来研读的几位法师种种因缘的不具足,他们不能再继续过来就读,挺为他们挺遗憾的。研读的四位法师都没有来了,就剩下我一个人孤身奋战,难免有些孤独感。这篇文章也是我今年的第一篇文章,就以渐学问道来勉励,一个人孤身在外读书的我,自娱自乐的求学,忍耐寂寞的读书,作为这学期学习的缘起吧!

  一般人的所谓娱乐,大都是寻求感官的刺激,从前不过普通的声色犬马,现在时代“进步”了,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总而言之,无非为了满足感官的刺激。人为什么要找刺激呢?概括的说不外乎六个字——“感到心灵空虚”,由是而感到人生乏味,生活无聊,日子难过,这无聊二字,造成了多少罪恶。就一般人来说,觉得人生乏味,生活无聊,本不足为奇,对一个修学办道的佛弟子来说,如果修学上路,便不会有生活无聊之感,人生乏味之叹,应能以道自娱,无须去寻求什么刺激,当然也就不必要去追求什么声色犬马的快乐,可是事实上不然,这就值得自我检点了。

  佛陀弟子,无论出家在家,想必都能了知,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原是过眼云烟,本来虚幻,不足欣羡。当知乐为苦因,福是祸根,真发心修行者,决不肯沉迷于声色之中,以求获得感官的刺激。常、乐、我、净的涅槃之德,才是佛弟子追求的目标。世俗五欲六尘暂时虽好,却是生死大苦之因,学道之人须急舍弃,何苦随俗打转,沉迷其间。若是真为生死而学道,心中自有主宰,禅修读经念佛持咒都不闲暇,那有许多闲功夫去追求声色之娱。既然没有闲暇妄想的时间,自然也不会有生活上的无聊之感。经常听人说消遣,不知消遣二字作何解释?人的生命呼吸间之脆弱,在世也只不过数十春秋而已,前除去小,后除去老,食睡又占去一大半,剩下可用的时间,实在不多,那里还有多余的时光要“消遣”。由此知道,“消遣”时光的人,无非就是稀里糊涂的浪掷生命。因为糊涂,所以六神无主,无所依归,以至感到生活无聊,人生乏味。若是要寻找刺激,以求得暂时的麻醉,于是向声色犬马中寻求娱乐,于是五花八门的诱人勾当,无所不有,因此世间多少罪恶的行业,应运而生。所以如是,只是为了使世上的糊涂人,有机会能够消遣无聊的岁月,浪掷他们宝贵的生命。就像弗洛姆的心理学著作《逃避自由》所说的那样,“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沉溺在外面的世界里。”学佛之人,应该比较冷静,照理说,心里也比较明白,虽然不必要绝世逃俗,但也应了知一切有为法,无非因缘生,原是幻化的一时假象,声色之乐,转眼成空,有何可恋,歌楼舞榭,乃是迷人的陷阱,赌场花街,实际是辱身败德的罪恶之域,迷人迷此,何必多说,学佛迷此,似不应该。当起心动念之始,勇猛提起正念善观因缘,妄想或可顿消。

  所谓以渐修学问道自娱,便是依靠佛陀的教育方法去实践,找回自我的永恒快乐(解脱生死),用方法(佛法)改变固执的观念,这也可以说是修行,学佛弟子实在不应该去当学问去研究佛法,把佛法作为口头禅,谈空说有,自高崖岸,表示与众不同,沽名钓誉。扎实的从皈依三宝、发心开始实践修持,深入大乘典籍好好阅读,不论了知多少,起码对于自己相续生中都是莫大的福德因缘。人人都可以成佛,具备了如来藏性,只是暂时的妄想、无明、分别、执着等习气遮住了自己固有本来面目(佛性)。若能将佛法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自娱自乐,就不必会受到外界的种种外缘牵制的痛苦烦恼,如拭蒙尘之镜,如洗涤垢染之衣,尘净垢除,自还本来光明洁净。佛在诸大乘经典都开示,众生心地本来光明洁净的,只因尘封垢染,覆盖了如来一样的本性,实践修学问道,就是拭尘涤垢相似,剋实说来,世间没有真正不经由渐修就能顿悟之人,顿悟不过是渐修的结果而已。渐悟成佛之道,发勇猛心,更要发长久之心,长远之心,自来暴雨不终朝,修道上的事情,乃长远的持续,不可急求见功。明代紫柏真可大师说:“存修却败、放逸全乖、急亦不成、缓亦不得、但知不休、必不虚弃”。这就是渐渐修学问道法要,念佛如是、参禅如是,学会坚守孤独安忍寂寞,远避嚣尘,道业学识必然日日增进。(文/心平法师)

责任编辑:王冠 DN019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