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金钱出家人不可接受

\
释迦牟尼佛说法图(图片来源:资料)

  核心提示:“不捉金钱宝物”是佛教出家僧人戒律当中的一条重要戒律,由释迦摩尼佛亲自制定。也是佛陀破例允许在家人可以知道的几条出家戒律之一(律制,俗人不能翻阅出家戒律)。因为这条戒律,出家人与在家人得以径渭分明。然而随着佛陀的涅槃,僧团戒律日渐松弛,包括金钱戒在内的诸多戒律逐渐形同虚设。这正是开悟证果的高僧日渐稀少的根本原因。

  《佛遗教经》记载,释迦摩尼佛临涅槃前,弟子阿难忧心地问道:“佛陀,您住世的时候我们以您为师,您涅槃以后我们以谁为师?”佛陀回答:“以戒为师”。

  释迦牟尼佛自菩提树下成道,收须跋陀罗等五位弟子出家后开始弘扬佛法,一生说法49年,其所说分为以比喻非等广泛说明佛法的“经典”,以及明确规定弟子哪些思想、言行可为,哪些思想、言行不可为的“戒律”两大部分。“戒律”的制定极为严格,能够彻底洞悉复杂因果的佛陀是佛门戒律的唯一制定者,此外,任何菩萨、罗汉、僧人等均不得对戒律增添一字。

  佛陀涅槃后,须跋达比丘公然宣称:“世尊已入灭,以后的言行不会再受到令人厌烦的制约了!”这种言行让佛陀大弟子大迦叶尊者警觉到结集正法律的必要性。于是,佛陀入灭后三个月,由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罗汉于王舍城郊,结集佛陀在世时所宣说的佛法与戒律,由优波离尊者主诵律典,阿难尊者主诵经典,经过全体与会阿罗汉确认遵行并代代传诵,这便是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

  佛教历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在佛陀入灭后约103年。当时,住在印度东方毘舍离城的跋耆族比丘们违背戒律,开始劝募并接受信众的金钱供养。耶舍尊者指出接受金钱等十项行为都是违背佛陀制定戒律的,结果被跋耆族比丘驱逐出僧团。

  随后,耶舍尊者召集了700位阿罗汉来到毘舍离城,会同跋耆族的比丘召开会议,厘清“比丘收取金钱”等十件事都是非法非律的行为,再度明确和巩固世尊所制订的正法律,称之为第二结集。

  此后,僧团开始分裂为严谨持戒的上座部和方便随缘的大众部,即是所谓佛教的根本分裂。由于戒律的松驰造成分歧,佛陀宣说的正法律开始沦没。佛陀早已预言的像法时代和末法时代随之而来。

  千百年来,汉地的历代祖师大德无不忧心戒律松弛给佛法所带来的毁灭性的伤害。一生经历四朝五帝,世寿120岁的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临终前仅强调一个字“戒”;而一生阅尽繁华、才华非凡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则在中年遁入空门口捡起门庭冷落的律学,研究如何由规缚自身的不善而向善,以此清净深入佛法,了达真谛。

  “末法”末不在法,末在人心。在物欲弥漫,信仰不坚的末法时代,以传承佛陀正法,自渡渡他为唯一使命的释门僧团唯有坚守佛陀的教诲,以戒律化解五欲毒瘴,清净己心,安贫守道,挽救危局,才能令佛法长久住世,才能真正引领众生走向渡过生死苦海的法船。

  以下经典选自《大正藏杂阿含经》第991篇,在这篇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制定“不捉金银”这条戒律的缘起,也能很清楚地看到,佛陀对僧人接受金钱的态度。

  \  

  《大正藏●杂阿含经●第九一一篇》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摩尼珠髻聚落主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先日国王集诸大臣,共论议言:‘云何沙门释子比丘自为受畜金银宝物,为净耶?为不净耶?’其中有言:‘沙门释子应受畜金银宝物。’又复有言:‘不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世尊!彼言沙门释子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为从佛闻?为自出意说?作是语者,为随顺法?为不随顺?为真实说?为虚妄说?如是说者,得不堕于呵责处耶?”

  释文:如同我亲耳听到的这样,有一次,佛陀驻锡在印度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精舍内。当时,有一位名叫摩尼珠髻的长者前来礼谒佛陀。长者一见到佛陀,便顶礼佛足,随后恭敬地退坐在一旁,对佛陀说:“世尊啊,前些日子国王邀集诸位大臣一起讨论出家的佛弟子(沙门比丘)如果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这样的行为是清净还是不清净?这时就有人主张沙门比丘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也有人持反对的看法,认为沙门比丘不应该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

  “世尊,那些主张沙门比丘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是清净的人,是从佛陀您这里听来的?或根本就是他们个人主观的意见?这种看法符不符合法义呢?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这种说法有没有什么地方会受到谴责?”

  经文:佛告聚落主:“此则妄说,非真实说、非是法说、非随顺说,堕呵责处。所以者何?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不清净故;若自为己受畜金银宝物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法。”

  释文:佛陀告诉这位长者:“主张沙门比丘可以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是清净的说法并不正确,我从未这么说过,是不真实的,是不符合佛法的,也不是佛为了教化而所做的善巧权宜之说,当然会受到谴责。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沙门比丘若是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就是不清净!这不是出家沙门的行为,更不是出家佛弟子的行为。”

  经文: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沙门释子受畜金银宝物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法,此真实说!世尊!作是说者,增长胜妙,我亦作是说:‘沙门释子不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

  释文:长者听后便说:“太奇妙了,世尊。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并不是出家沙门的行为,更不是出家佛弟子的行为,这种说法才是真实的。世尊,这种见解,会增长正见及殊胜微妙的功德,所以我也是抱持沙门比丘不可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这样的看法。”

  经文:佛告聚落主:“若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珍宝清净者,五欲功德悉应清净!” 摩尼珠髻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释文:佛陀告诉聚落主: “倘若沙门释子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是清净行为的话,那么所有的五欲(“五欲”在佛法中被称作“地狱五条根”,指财产、名胜、食物、美色、睡眠这五种事物。此为世间人所追求,佛所呵责,修行正是要舍去对“五欲”的追求)功德都应该是清净的。摩尼珠髻长者听到佛这样的说法,心中非常的欢喜,顶礼佛足后便离去。

  经文:尔时,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难:“若诸比丘依止迦兰陀竹园住者,悉呼令集于食堂。” 时,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周遍宣令依止迦兰陀竹园比丘集于食堂。比丘集已,往白世尊:“诸比丘已集食堂,惟世尊知时!”

  尔时,世尊往诣食堂,大众前坐,坐已,告诸比丘:“今日有摩尼珠髻聚落主谅我所,作如是言:‘先日国王集诸大臣,作如是论议:“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为清净不?”其中有言清净者,有言不清净者。今问世尊,言清净者,为从佛闻?为自妄说?’……”如上广说。“彼摩尼珠髻聚落主闻我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释文:在摩尼珠髻长者离去后,世尊便叫阿难尊者去招集所有依止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精舍内的比丘僧团在食堂集会,阿难尊者便依佛的指示招集僧众在食堂集合,等所有比丘到齐后,阿难尊者便去禀报世尊,世尊随即前往食堂。

  到食堂后,世尊在诸位比丘面前坐下,对他们说:今天有一位摩尼珠髻聚落主来咱们这里拜访,说:‘先前国王集合诸位大臣,议论说:释伽牟尼的弟子私自接受金银等宝物,这样的行为是清净的吗?大家有说清净的,有说不清净的。今天我前来问问世尊,说接受金钱是清净行为的这种话,是佛说的呢,还是编造的?……世尊便将刚才与摩尼珠髻长者讨论手不捉金银的经过告知大众,并说“听到我的话,他欢喜作礼而去。”

  经文: “诸比丘!国王、大臣共集论议,彼摩尼珠髻聚落主于大众前师子吼说:‘沙门释种子不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诸比丘!汝等从今日,须木索木、须草索草、须车索车、须作人索作人,慎勿为己受取金银种种宝物!”

  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文:佛陀告诫说:诸位比丘,国王、大臣等共同议论此事,这位摩尼珠髻聚落主大家面前发出狮子吼,说:释伽牟尼的出家底子不应该擅自接受金钱等宝物。从今日起,如果你们需要的是木头,就向在家人表明需要木头;如果需要草,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草;如果需要的是车乘,就要表明需要的是车乘;若是需要人力服务,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人力服务。千万不可接受金银等种种不如法如律等宝物的供养!”

  佛陀说完后,比丘们都心生欢喜,决定依法奉行。

责任编辑:张玺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