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何人堪称智者

\
智者能够在法的照拂下超越世间八法的洪流,达到彼岸(图片来源:资料)

  今天,我们再次回顾佛陀所说任何凡夫都无法摆脱的“世间八法”,并看看真正的觉悟者是如何超越它们的。

  名声与讥嫌

  凡夫喜欢被伙伴和侍从包围,当一个人结婚生子,会觉得满足,得到仆人和门徒也是。有人会认为,有这样完整的结合是个永久状态,忘记了这样的事情,和所有的事情,都是无常的。永久性或愉悦感毕竟是一种错觉。人往往不能意识到这点。有些丈夫、妻子、孩子分离或死亡的例子,于是人们陷入痛苦,有时哀恸之深,令人死亡。人没有建立平稳心的机会,因为当人获利,心中即贪婪;损失时,心中即愤怒和悲哀,而这些是经常发生的心理状态,一个接一个,并没有获得真正好处的机会,因此不断地出现生、老、死和忧虑,并为它们痛苦着。

  责备与称赞

  人受到赞美时,喜出望外;当受到批评和诽谤,觉得彻底垂头丧气。这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赞美和批评只是暂时的,绝非永恒。当人因赞美而欢乐,是被贪婪所征服;因批评而苦恼,是被嗔恚所淹没。没有机会产 生平稳的心态。当缺乏善根(kusala),人将无法摆脱 生、老和死以及所有随之而来的烦恼和苦。

  快乐与痛苦

  当人得到想要的,并且可以使用它,他因此满意和高兴。当人欣然得意时,往往看不到生命的状态是无常,因此促成了苦。快乐或世俗上使人满足快乐的事,事实上,人们一直在到处游走、努力办事情,都只是为了获得这一类的快乐。而且它又是确实的。

  有个天神曾经说过:在欢喜园(Nandawun)[1]的天堂花园,享受天堂节庆的那种快乐,对尚未拜访过欢喜园的人们来说,的确还不知道快乐的意义。

  他说这天堂花园是极乐的所在。当人面对痛苦,即快乐的反面时,他联想到乐极生悲,但人们不会那么有能力观察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于是这促成了苦。这种人当他痛苦时,通常感觉“我很痛苦”;当他享乐时,觉得“我很享受”。因此,当人有快乐,他被贪婪所淹没;面对苦,他被嗔恚所征服。这些人将无法从再生及其后果中解脱。总之,他们不会摆脱轮回。

  富裕与穷困

  世间八法中的第四组是富裕与穷困。其中,富裕分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富裕,一种是精神上的富裕。换个说法是荣华(prosperity)与快乐(happiness),这两种都是重要的。假如一个人被赋予这两者,那他不再需要任何东西。人们总是努力去获得荣华与快乐,因此,一位古时的智者说:“所有你周围的人都渴望得到财富,从而延长遇险(distress)的机会,因为没有人能真正达到这个 目的。”他的话是贴切的。物质上的富裕与精神上的富裕,加在一起为荣华,这是人们所渴望及煞费苦心所要得到的。

  摆脱身体的痛苦与不适,并得到生活上的好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们总是不断的努力去获得荣华;摆脱种种的不快乐,并且随时都能自由自在也是很重要的,因此人们总是努力争取荣华。

  什么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让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叫作荣华,甚么是人间的荣华?甚么是天界的荣华?它们是同类,为了能够实现它,必须有几个支撑的因素:一个人必须有荣华、各种优势、良好的食物、舒适的家及随从等。如果一个人完全具备所有这些条件,他可能会富裕和快乐;如果有什么不足,然后某种困扰可能发生。但是,任何人都能被“完全赋予”所有这些东西吗?世界上没有人是如此被赋予。努力得到这些东西,一个人必须历经种种烦恼, 以及总是不断扩大“遇险”(sea of distress)的机率。

  上述言论涉及无知及不皈依的人,面对世间八法时的心态,但以圣人为例,他们是佛陀的信徒,可以容忍世间法的攻击,并有充分的机会做功德,因此能从轮回中解脱。

  智者的特质

  对于那些多闻和明智的人,即圣人,如果得到馈赠及利得,他们思惟无常、苦与无我,及不断变化和毁坏的本质,并不为所动。他们有正确的思惟,所以当馈赠和利得丢失或毁坏时,他们有正确的了解。这是凡夫和圣人之间反应的差异,圣人完全具备佛学知识(圣教之闻),同时透过禅修,他已经自己领悟到无常、苦与无我整个现象的本质。这种领悟是因为他在实修上的 智慧,不要说圣人,甚至善知识(kalyāna puthujjana) (虔诚的人)也具备圣教之闻及证悟的智慧,事实上,那些虔诚及尊贵的善知识属于由圣人所领导的团体,且即使是一个刚刚听闻和接受佛陀教诲的人,都应该被称为佛弟子。

责任编辑:张玺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