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说了什么

\
佛陀第一次开示

  佛陀的时代,一些人坚信唯有通过苦行方能达到解脱。循此信念,佛陀严格地进行了六年的苦修,然后发现这样的苦修是徒劳无用的。于是他放弃苦行而选择了中道。他的五个同伴-憍陈如(Koṇdañña)、额鞞(Bhaddiya)、跋提(Vappa)、十力迦叶(Assaji)、和摩诃俱男(Mahānāma)一见如此,随即对他失去信心而远离了他。佛陀完全觉悟后,决定把正法首先教授给他们。

  当这五个昔日同伴见到佛陀靠近时,决定给他一个座位因他毕竟是国王的儿子,但却不再向他致敬。然而当佛陀越走越近时,他那无限的爱、慈悲与脸上的光辉吸引住他们,因而对佛陀表达了全然的礼敬。

  初转法轮

  佛陀的第一次开示被称为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就在阿沙荼月的月圆日,佛陀在位于贝纳勒斯附近Isipatana一个叫鹿苑的地方,为最初跟随他的五个同伴开示正法。两个月后,佛陀对于他所发现的中道进行详细解说,这些即构成了他一切教导的核心。

  在开示的最初,佛陀说明修行人应避免两种极端情况:

  1. 放纵自己感官上的享受。这会让人沉沦世间的声色欲乐,于人无益。

  2. 坚持苦行。这会让人极端受苦,于人无益。

  佛陀除去了这两种极端的方法,并发现了一条可以导向涅槃的中道,也就是八圣道。

  1. 正见(sammā diṭṭhi)

  2. 正思惟(sammā saṅkappa)

  3. 正语(sammā vācā)

  4. 正业(sammā kammanta)

  5. 正命(sammā ājiva)

  6. 正精进(sammā vāyāma)

  7. 正念(sammā sati)

  8. 正定(sammā samādhi)

  四圣谛

  其后佛陀详细解说了四圣谛,这也是开示的核心。

  1.苦谛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痛、恸、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2.集谛

  正是这个贪爱造成轮回,为享乐、欲望所缚,以及四处寻求感官享受。亦即对感官享乐的贪爱,对无尽的轮回的贪爱,甚至是对灭亡的贪爱。

  3.灭谛

  它是贪爱的完全消失、灭尽、舍离、放弃,自它解脱、无着。

  4.道谛

  也就是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每一圣谛的三个层面

  佛陀阐述自己以三种方式体证每一圣谛:

  a. 接受每一圣谛的实相(sacca ñāṇa)。

  b. 知性的理解了证得每一圣谛所需要的努力(kicca ñāṇa)。

  c. 实际证得每一圣谛(kata ñāṇa)。

  1.苦谛

  a. 接受苦谛。

  b. 了知苦的整个范畴必需透过实修方能亲证—应遍知pariññeyya。

  c. 探索苦的全部领域并超越它—已遍知pariññātaṃ.。

  2.集谛

  a. 接受贪爱为集谛。

  b. 了知贪爱应被完全根除—应断pahātabbaṃ。

  c. 断尽一切贪爱—已断pahīnaṃ。

  3.灭谛

  a. 接受灭谛。。

  b. 了知苦的断灭需透过实修亲证-应证sacchikātabbaṃ。

  c. 亲证一切苦的灭尽-已证sacchikataṃ。

  4.道谛

  a. 接受道谛。

  b. 了知通往灭苦之道必须全面发展出来-应修bhāvetabbaṃ。

  c. 亲证八圣道的每一部分直至完全-修习圆满bhāvitaṃ。

  佛陀表示,唯有当他完全懂得透过三个层面(三转)观察四圣谛(即十二行相),并获得真正的观智之后,才圆满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之后佛陀的心中生起这样的瞭悟:“我解脱的心从此不再动摇;这是我的最后一生;从此以后不再有我的出生。”

  五个弟子听闻佛陀的话语后,感到无比欢欣。就在开示结束时,最年长的一位弟子憍陈如证得预流果(sotāppana),了悟一切法,有生即有灭-

  世尊随即欢呼:“朋友们,憍陈如确已了悟。”

责任编辑:胡月冉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