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真长老法相
文/觉真长老
这是我对都市佛教核心思想探究的一篇漫言,漫言和漫谈差不多,可能更多一点"自说自话"的味道。不求系统,想到就说。人间春天的美好,是不会拒绝野草幽芳和化冰后的潺潺溪流的。
都市佛教大概是相对于山林佛教而言的。鸟巢禅师住在树上;面壁九年,达摩祖师住在山洞里;《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才童子"五十三参",更是跑遍了海岛、山林、渡口、荒郊。唐代韩愈的学生李翱,为了寻找药山惟俨禅师,入山问道,给我们留下了两首著名的诗。第一首是:"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第二首是:"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或千株松下,或直上峰顶,幽居惬野,月下披云,身形似鹤,无送无迎,真是超尘脱俗了。在今天,五台山、终南山、普陀山、峨嵋山、九华山、喜玛拉雅山,还有许多住在崖洞、茅蓬之中的苦行清修之士,饮则山泉、食即野果,石为床、草为被,离尘出世,自度自了,这大概便是山林佛教的特征。
都市佛教,顾名思义,当是远离山林郊野,在人烟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邑大都,香火鼎盛,信众摩肩接踵的佛教了。与山林佛教空寂幽静、世外桃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同,这里是人气最旺,交通最发达,时代感最强,信息量最大,先进的科学的硬软件最齐备,现代声光电的运用应有尽有。简言之,山林佛教面对的是人群之外的山林,都市佛教面对的是山林之外的现代社会。如果说山林佛教是出世的话,那么都市佛教必然是应世、知世与入世的。或曰:"以出世精神来做入世事业了。"
其实,山林佛教与都市佛教两者并不对立,只是空间形态的不同和佛教所置身的"境"有异而已。我忽然有一联想:释迦牟尼成道之前,他是走向山林的。雪山六年,麻麦充饥,芦芊过膝,鹊巢顶上,寸步不移。但是,菩提树下得道之后,他就告别山林了,首先走向波罗奈城的鹿野苑,而后,走向王舍城,走向舍卫城。据历史记载,当时印度文明中心,已转移到了最为强大的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拘萨罗国的舍卫城等新兴都市。是否可以这样说:佛在世间,度化众生四十五年,他的活动半径,恰恰就是以王舍城、舍卫城等都市为圆心的。这就很给我们以启发了。
佛,降生人间,目的只有一个:关怀众生,度化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出迷得悟。所以,哪里众生最需要教化,哪里人口最密集,哪里因缘最具足,佛就走向哪里,佛就出现在哪里。换言之,为了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佛告别王宫走向了山林,一旦证得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佛就告别山林走向了群众。因此,接受佛的教化而皈依佛陀的人,上至国王、贵族、富商,下至平民百姓,甚至乞丐、妓女、强盗、奴仆等所谓"贱民",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就连当时国力极为强大的摩揭陀国国王频毗娑罗王、拘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和他的王后苿利夫人,都是佛的信徒和佛的弘化事业的大力支持者。波罗奈国巨富俱梨迦长者夫妇皈依佛陀,成了最早的优婆塞、优婆夷,他们的儿子耶舍则跟随佛陀出家,成了"五比丘"之后的第六位比丘。摩揭陀国的大富长者之子摩诃迦叶,皈依佛陀,成了佛陀最杰出的首席弟子。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则是最有名的佛陀的大护法。我重述这些事实,无非是说明:佛证道之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社会人群,尤其是各种社群最为集中的通邑大都。面对众生,关怀众生,就病与药,佛才被称誉为"大医王";佛演说"四圣谛",是提示了人间最切实的四种人生真理;说"八正道",是指出了破除迷信邪说的人生正途,是人生立身立德的根本;说十二因缘,是提供了破除无明,信知因果,解脱生死的根本资粮。佛,重视人生,以人间为本位,从智慧和道德的两大系统,教化众生,自我规范,自我修为,自净其心,自我解放,因此,他被称誉为"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尽管现代都市并不代表现代社会全部人群,但现代社会的人群优势、人文优势在现代都市则是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传统的过去式的隐逸于山林的宗风,恐怕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的需求了。当然,我绝不会忽视或贬低山林清修、出世解脱的崇高性,但庞大的都市人群更需要佛法的度化,诚如印顺导师在《妙云集·人间佛教要略》一文中所说:"中国佛教崇尚山林,受了印度佛教中一部分苦行瑜伽僧的影响。到中国来,又与老庄的隐退思想相融合。这才使二千年来的中国佛教,与人间的关系,总嫌不够紧密。现在到了紧要关头,是不能不回头恢复佛教的真精神、深入人间的时候了!"可见佛教在现代都市中的弘传,如上海、香港、台北,那是"恢复佛教的真精神",以利益众生为念,不弃世间法,不舍众生苦,既在住持三宝、护持三宝的实践中净化自己、觉悟自己,也在积极入世弘法度生的各种佛教文化活动中,契合现代人的根机,引导人们止恶趋善,净化人心,关怀他人,多行慈善,劝发悲愿,广施爱德,共建人间净土。我想,这正是现代都市佛教的众生关怀的宏大主题。
因之,我认为都市佛教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是把佛陀的教化播撒于社会人心的人文关怀。现代都市物质追求与物质享受可谓无与伦比,然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这个中所蕴藏的却是精神的空虚、心灵的迷失。歌唱的主人公要"拿青春赌明天",一个"赌"字又道尽当代都市的迷误与城市综合症的症结。我曾在两年以前,写过一篇《从佛教十大文化功能谈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文章,其中归纳了佛教的十大文化功能:一、信仰功能,二、灵魂净化功能,三、心理调节功能,四、祭祀功能,五、文化学术功能,六、艺术功能,七、旅游功能,八、民族团结功能,九、国际交往功能,十、社会慈善福利功能。在今天看来,佛教这十大文化功能在都市佛教中就更能得到突出的体现和深刻的印证。这十大文化功能发挥得愈充分,展现的质量愈高,则都市佛教也必然愈繁荣、愈显示出时代特色,愈成为现代都市中最为动人的心灵景点。以香港为例:香港佛教联合会所创办的中学、小学、特殊学校、幼稚园、佛教医院、佛教坟场(公墓)、青少年中心、安老院、护理院等等教育、社会服务、社会慈善事业单位近一百所。位于沙田沙角邨的佛教觉光法师中学,是一所初、高中齐备的完全中学,楼高六层,师生达二千多人。学劳动有金工室、木工室、家政室、缝纫室;各科实验有语言、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综合科学各类实验室;其它如音乐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无不具备。佛教善德英文中学,以英语授课,推行佛化教育,普及多媒体教学,2000年全港中学会考五科合格率达94%,总优良百分率达33.3%,升读大学比例达90%。由香港佛教领袖觉光长老创办的香海正觉莲社监制创作的"正觉人生"佛教电视节目在香港有线电视A台及娱乐台每周四次播出,这是一个多元化杂志式佛教节目,内容有:以佛教观点讨论时事或社会课题的座谈会,有老少咸宜的佛教布偶剧,有专人讲解佛教礼仪,有本港各佛教寺院的特色介绍,人物专访,佛教徒的生活,学佛体验,佛教对社会的贡献,等等。《正觉人生》主题曲由著名音乐制作人黄霑先生作曲填词,张学友主唱。从去年四月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节目制作越来越丰富,越多彩,而且得到教界大德永惺法师、星云法师、本焕法师、畅怀法师、智慧法师、衍空法师、衍慈法师、香音法师,著名佛教学者、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教授,文学家查良镛博士,佛学家陈家宝医生,吕荣光居士等社会名流的大力支持。正因为香港佛教有如此重大的社会影响,香港佛教信徒达百万之众(皈依弟子八十余万人),所以香港回归祖国后第二年,即以立法的崇高形式,通过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香港佛诞公众假期,全民享受这一法定的节假日。去年香港佛教联合会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了三天庆祝佛诞的盛大弘法活动,今年又假座著名的湾仔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了两天佛诞庆祝活动,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太平绅士出席主礼。第二天晚上的五千人传灯法会,亚洲电视台现场直播。在都市佛教的建设和推动方面,香港无疑有许多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