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文化论坛 杨凤芹:“以道德正其心”

\
首届博山文化论坛(摄影:姚勇)

  禅宗发展至宋代,从最初的“藉教悟宗”,演变为惠能的“不假文字”。惠能以后,禅宗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口号下,禅风一则往机锋、棒喝方向发展,因为“说似一物即不中”、“拟思即差”,要通过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去直接表达禅理、禅意,体现禅机、禅境几乎是不可能的,结果禅师们留下了大量的“公案”。至宋代,参究“公案”成风,在“不立文字”的前提下,祖师们在阐释公案时只好“绕路说禅”,或拈古,或颂古,或评唱,或击节,不一而足。而且宋代士大夫参禅兴盛,士大夫入世的儒学价值取向与以出世解脱为本怀的佛教在信仰上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士大夫参禅学道往往“无决定信”,不以生死解脱为归趣,而禅僧在于士大夫交游过程中,思想上也有明显的儒化倾向,“不独儒者混于佛,佛者亦混于儒”“宋代文人僧侣化,僧侣文人化”,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文字禅的泛滥,参禅学道者往往“不顾道德之奚若,务以文彩焕烂相鲜为美。”只追求玄巧荒邈的语言文字,背弃了禅宗明心见性的解脱宗旨,丛林之中反倒盛行“贵机用、唯棒喝、可语言”的怪诞荒邈虚玄之禅风。而“以道德正其心”的修心理念,重在强调“心”,这是对“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真实本旨的回归,这是推动禅宗回复最初平时朴素的禅风。

  宝峰英和尚曰:“诸方老宿,批判先觉语言,拈题公案,犹如捧土培泰山,掬水沃东海。然彼岂赖此以为高深耶?观其志在益之,而不自知非其当也”。历代祖师心如明镜,物来即现,事到便言,从未动心起念,其语言都是出自本源的真实语。禅门公案则是佛祖开示学人悟入妙道的机缘。然而现在的诸方长老随意评析古德语言、拈提佛祖公案,而佛祖岂是依赖你评析拈提而成其高深的?你的本意是在古德基础上锦上添花,殊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于事无益。

  佛眼曰:“学者不可泥于文字语言,盖文字语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门,不能出言象之表”。从着两则语录中便可看出尊宿对文字禅流弊的批判。而坚持“以道德正心”的修心理念,实际上是从道德伦理入手,正心修德,务仁义,重德行,从根本上对治宋代禅学“外恃华巧,内无实德”的禅风禅病。

  《禅林宝训》是体现禅宗寺院管理的重要著作,可说是自百丈《清规》以来,宋代禅师对丛林寺院经营的理念总汇,所不同的在于百丈《清规》是具体谈到寺院运作中,住持与东西序各主事者职务事宜,而《禅林宝训》收录了宋代禅师的嘉言懿行,对于当时丛林问题及如何治理提出许多精辟的看法,重在丛林管理的精神与理念,强调以道德节义教化丛林,垂范后世,突出“教化之大,莫先道德礼义”在参禅学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开拓和提升内在的心灵层次和精神境界。书中对学僧、士大夫悟道修德、磨砺人格、正心养性的谆谆教诲,是历代丛林教育不可多得的典型教材,对现代佛教僧伽教育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而且,《禅林宝训》“削势利人我,趋道德仁义”的思想主旨,对当今社会以五戒十善之人乘正法为基础的人间佛教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近现代的佛教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人生。太虚大师主张学佛应该先从做人开始,所谓学佛先从做人开始,亦即学佛的第一步在于首先完善人格,,把传统佛教那种远离人间、可望而不可即的佛教,直接植根于人生、直接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圆,是名真现实”,认为应当先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完善的、有人格的人,然后再逐步上升,便可以“增进成佛”“进化成佛”,而所谓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便是道德修养的提升;印顺也认为,“人性中,也含摄得一分佛性:将这份佛性扩充、净化,即能与佛同等”, “尤其是中国人,重人伦,所以中国佛教徒,更应该从人伦道德做起。人间正行修集增长,佛道因行的功德,也一天天增长,会渐成佛的境界”,与太虚大师一样,印顺法师也认为在普遍重视人伦道德的中国社会里,中国的佛教徒,更应有严肃的道德观念,笃实的道德践履,并以这种“人间正行”,作为渐成佛道的“因行”,从中可看出其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对道德修养在“成佛”过程中作用的肯定,这与先贤“以道德正其心”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层面来说,《禅林宝训》“以道德正其心”的修心理念可说是当代人间佛教的理论先驱,更为当今社会佛教的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宗教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自己,一是净化自己。所谓强化自己就是借助神力的庇护,以增强信心,以加强力量。所谓净化自己,是说宗教有一种能够净化人们心灵的力量。而佛教哲学的思想重心是人界的提升,佛教哲学的使命在于提升人格,并进一步把人格升华为更高层次的哲学,整个佛法就是围绕”自净其心”展开的,“等到知力更进步,才明了宗教的真意义,一切在乎自己。不但自己求多福,就是某些外力的护助,也是自力的感召”;从佛教“十法界”的角度来看,人道仅为六凡之一,尚在生死界内,故而所谓的”人性“仍不出上述之”众生性“,具有众生性的种种烦恼和缺陷,需要进一步的转化和提升,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为菩提”的意思,而“以道德正其心”的修心理念无疑是净化自己的重要手段,这正是其对当今社会人间佛教建设最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