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文化论坛 何建明:人间佛教与传统佛教的共存、互鉴、融合与发展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建明(摄影:马世江)

  台湾社会的后现代化态势使得人间佛教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已经趋于至高点,继续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而大陆佛教的发展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之下人间佛教的发展受到无形的抑制,传统佛教反而获得一定程度的复兴。大陆的人间佛教的发展不仅是改革开放初期赵朴初等佛门先进所确定的方向,也是台湾人间佛教真正突破地域性局限,带动整个中国佛教的现代复兴、特别是人间佛教之发展的关键。何况,人间佛教本来就是一个中国的佛教现代发展形态,大陆人间佛教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势必影响整个大中华地区人间佛教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水平。如何带动大陆人间佛教的发展,是当前和未来大中华地区人间佛教发展的关键和首要任务。

  第一,从民国初期佛教革新运动以来,佛教文化教育的开展始终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成效的工作,大陆佛教在赵朴初先生的带领下为中国佛教的未来复兴制定了远大的人才文化教育战略,并在近三十年来的佛教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陆佛教虽然仍处于相对保守的态势,但是,大多数佛教界青年僧人都接受了程度不同的佛学教育,有少量的甚至成为佛学研究的高级人才,如湛如、惟善、圣凯三法师分别担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佛学教授。这是大陆人间佛教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大陆佛教僧青年虽然文化知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大陆特殊的政治环境促使一些负责道场管理的僧青年过于依赖政府指导,加之传统佛教也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明显复苏之势,使得不少本来有理想有能力的僧青年转向观望和保守,一些人经不起越来越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巨大诱惑而颓废、甚至堕落。这也是当代大陆佛教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

  第三,人间佛教在台湾的六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对大陆佛教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使台湾人间佛教的现代发展经验,特别是其教团建设及其开展文化、教育、慈善事业的丰富经验和坚实基础用于推动大陆佛教的现代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且急迫的课题,也是台湾佛教界、特别是以佛光山为代表的人间佛教道场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如何去施行,我想提出几点看法:

  1、鼓动、支持和推动大陆佛教的文化道场建设。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慈航大师就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经验并指出“文化、教育和慈善,是中国佛教的三大救命圈”,其中最核心的是文化建设。这一观念的实践形式在当今台湾绝大多数道场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可是,在大陆地区,除了少数道场,绝大多数道场严重缺乏文化建设,许多道场有了经济收入不是用于文化和教育,而是不断扩大道场规模和翻新殿堂及佛菩萨像,能够满足道场广大青年僧人和有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信佛的知识分子)之需要的图书馆或图书室廖廖无几,即便有些寺院建立的图书馆或图书室,真正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很少,有些甚至只是装点门面。虽然佛光山在扬州建立了鉴真图书馆,开办讲堂,并建设和主持着宜兴大觉寺,对大陆佛教界具有示范意义,但对大陆佛教界的实际影响并不大。

  2、佛寺道观在历史上从来就是一方的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这也是传统佛教在古代的最有益的经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实践中,人间佛教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着力于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开展,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当代大陆政治环境的直接冲突,并有利于从长远来推动中国佛教文化的现代复兴大业。在这方面,台湾人间佛教有着丰富的实践和经验,有必要为大陆佛教的文化教育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鉴于传统佛教与自身长期并存的态势,人间佛教既要看到自身新型发展的优势,也要看到在传统佛教的映衬之下人间佛教自身所呈现出来的不足,在尊重传统佛教道场的同时,应当不断积极地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重视传统佛教史的研究和经验总结,使人间佛教在不断自觉继承和发扬佛教历史上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能够积极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人间佛教的新形式。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