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龙泉寺山门(图片来源:大公网佛教)

北京龙泉寺:打破传统形式 主动走向世界(图片来源:大公网佛教)
龙泉寺,这个古老的佛教道场现在已经得到复兴,并在进一步创新和拓展。
在这里,寺庙方丈写博客、发微博,还出了100多本书;
在这里,有北大、清华、中科院的硕士、博士出家,只为追寻内心的信仰;
在这里,拥有众多的善男信女、热心居士和山上义工;
……
龙泉寺,在海淀、北京,乃至佛教界的知名度日隆,声誉也已传播到海外。
但对于普通的教外人士来说,这里毕竟是个宗教活动场所,还是有一些神秘感。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往往是通过网络、平面媒体的资讯及朋友的辗转介绍,和亲身体验还是不一样。
偏处海淀一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交通也不是很方便的龙泉寺,还有那个著名的学诚法师,其真身到底如何?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是一个谜。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知龙泉寺,在朋友的推荐下,经和寺院协商,本刊记者得到了到龙泉寺“体验”三天的机会。在三天时间内,记者不仅得以参观他们的工作和休息场所,也能参与他们的部分“功课”活动,并幸运见到了方丈学诚法师。最终得以写下此文。
一座既古老又新颖的寺院
在颐和园附近坐346路公交车,到终点站凤凰岭站后,往山坡上走上10-15分钟,就可以到达龙泉寺。
这座古刹依山而建,古朴的山门外,蹲着两尊小石狮子,红墙已有些斑驳,似乎告诉我们这里历史的悠远;而跨过石板铺就的历经千年的金龙桥,进到寺院里,可以看到新旧庙宇、庭院杂处,在中国传统风格里浑然一体。在千年的银杏树护佑下,红墙素瓦,庄严却又透出几分现代味。
据考证,龙泉寺始建于辽代,相传由继升和尚开山。明代时重修。顾炎武、纳兰性德、清康熙帝玄烨等历史文化名人曾登临题咏。寺院“文革”中被毁,寺中佛像为1995年重塑,并于1996年4月9日开光。中间经过蔡群等居士的初步修复和积极推动,2005年4月,经政府部门批准,龙泉寺正式恢复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
开放之后,龙泉寺的整体复建加快进行,人才培养、硬件建设、社会活动齐头并进。寺院通过戒律清规及现代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各项事业如火如荼。古老的佛教“道场”现已得到复兴,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在进一步发展中。
佛教也是一种教育
台湾印顺法师曾说:“佛教是一种教育”,这次在龙泉寺,记者也深有体会。
比如说,现在很多城市人的生活不大规律,常会晚睡晚起,或晚睡早起。在龙泉寺生活,则绝不会这样。
清晨4点,天刚蒙蒙亮,龙泉寺的僧人和居士们就起床了,穿戴整齐、洗漱完毕后,4点半就要“做早课”。记者被破例允许站在后面体验了一把僧人的早课过程。记者发现,在宽敞的佛堂里,除了几次跪拜之外,僧人们大多数时间都站着,连续唱诵经文和咒语。记者也拿到一本小册子,试图跟随念诵,最终发现难度太大,跟着读也跟不上。而几乎所有的僧人都能背诵如流。诵经声如波涛滚滚而来,仿佛能荡涤人的身心。
一堂早课大概要一个小时。记者已经站得两腿发软,几欲先走。当然,在那种庄严肃穆的环境下,记者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听到公鸡打鸣,看到佛堂外朝霞初升,早课也结束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僧人和居士们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学修生活。学修生活的主要环节有早课、晨读、早斋、做卫生、出坡(参加体力劳动)、午斋、午休、拜忏、项目承担、晚课、药石(晚斋)等等。
龙泉寺的居士斋堂,义工、宾客等可以在这里免费用餐。主食有米饭、粥,也有面食。菜品也比较丰富,常有青菜、木耳、豆腐、土豆、咸菜等。有时在主餐之外,还有一片西瓜之类的餐后水果,十分体贴。
山上的餐食一部分是寺院里的人自己耕种出来的“绿色”有机产品,没有污染。做饭的师傅会注意菜品的搭配,虽然是全素,大部分人吃起来都香喷喷的。
在龙泉寺,吃饭也可看作修行的一部分。用餐之前,即有广播对佛门用餐礼仪进行指导:吃饭时要止语(不说话),碗筷不能碰撞出声响。不宜剩饭剩菜。添加饭菜要用手势比划。在进食前,还须念一段经文,以感恩众生供养食物的恩情。古语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这里有了切实的践行。
可以设想,如果一些城市里的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吃一顿饭,将会给现在的“小皇帝”们上一节很好的“惜福”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