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而外的开放
一般中国人想象中的僧侣,似乎是隐士一般,总给人神秘之感。他们更多地出现在武侠电影里、金庸小说里。
几天体验下来,记者惊讶于龙泉寺的“开放”。这种开放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而更表现在精神气质上。
龙泉寺打破了传统寺庙的做法,主动地和外部世界连成一片。寺院通过网站、博客、微博、书籍、光碟等传播佛教文化,也用传统节日、专题法会、周末义工、寺院生活体验活动等打破宗教与世俗间的区隔。
据介绍,目前学诚法师博客的点击量已达1400多万,微博粉丝数有17万多。学诚法师对记者说:“网络是全球化最主要的标志之一,也已经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你不能回避它,只有更好地去适应它。”
同时,学诚法师也提醒道:“网络上的东西就像快餐。不能说没有用,但人不能一直沉迷于这些东西。”
“开放”的龙泉寺已经迈出了国门,所以龙泉之声网站配有4种语言,微博则配有9种语言,可以让一百多个国家的人看懂。事实上,近年来,除了龙泉寺组团不定期地出访国外,到龙泉寺参访的外国人也络绎不绝。
从传播的方式来说,龙泉寺监院禅兴法师曾提到,龙泉寺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去传播佛教。这对于社会一般人群来说,更容易接受。
用学诚法师的话来说,龙泉寺正在做的是“用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观来接触社会,回应当代社会的问题。这样慢慢的,传统文化能够和当代社会结合起来。”
这种回应表现在方方面面,除了媒体传播,龙泉寺更重人们的体验,持续组织了各种参访、体验活动。邀请各界人士来寺里参观、听讲座、体验寺院用斋,以及与法师的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也有不少艺术家、学者访问龙泉寺,学诚法师常把些机缘变成学习、交流的机会,请他们做讲座。比如,来寺体验生活的“济公”扮演者游本昌先生就曾给龙泉寺的僧俗二众讲述“艺术人生与佛法”,妙趣横生,引得听众赞叹。
也许正是因为学诚法师的个人感召力和龙泉寺的开放,才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对龙泉寺的关注、参与,乃至投入其中。
直到现在,周末上山做义工和参加学习的居士一直保持着相当数量。
学诚法师的大愿景
在三天时间里,记者还探访了龙泉寺的图书馆。里面整洁亮堂,藏书非常丰富,据称有近5万册书籍,大藏经就有十几个版本,此外也不乏佛教研究著作和通俗读物。
据学诚法师介绍,“目前,龙泉寺出家人的主力在研究、校勘和整理律藏,这个是我们的本行。”换言之,龙泉寺对外的社会活动其实只有少数出家人在参与。
据学诚法师的弟子透露,学诚法师有非常高远的战略目标,曾说中国佛教有三个阶段:本土化、社会化、全球化。本土化是以禅宗为代表,佛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本土化。社会化是太虚大师的时代,那么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龙泉寺期待着能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础打好、做实,佛教和佛教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才会水到渠成。
对于凤凰岭,学诚法师也寄予了期望。“我们想使这里成为新世纪北京的佛教名山。这座名山所弘扬的佛教精神,可以适应国内外对佛教信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
……
6月3日晨,记者打点行装,准备下山。寺庙里负责接待的贤灯法师送我一程。
走过东配楼的楼顶,没有其他的人。阳光洒满屋顶,晨风徐徐,鸟声啁啾。年轻的僧人走在前面,衣袂飘起,此时此景,虽人在动,却能感受到一种深的宁静。
走至凤凰岭下,回头去看龙泉寺,记者想到,它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不仅伫立在京西一隅,它还存在于网络空间,存在于山下,存在于信徒心里,存在于所有到过它的人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