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佛教要闻 > 正文

热闻

  • 图片

北京龙泉寺:打破传统形式 主动走向世界

2013-07-05 09:05:56  来源:《中关村》

  从内而外的开放

  一般中国人想象中的僧侣,似乎是隐士一般,总给人神秘之感。他们更多地出现在武侠电影里、金庸小说里。

  几天体验下来,记者惊讶于龙泉寺的“开放”。这种开放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而更表现在精神气质上。

  龙泉寺打破了传统寺庙的做法,主动地和外部世界连成一片。寺院通过网站、博客、微博、书籍、光碟等传播佛教文化,也用传统节日、专题法会、周末义工、寺院生活体验活动等打破宗教与世俗间的区隔。

  据介绍,目前学诚法师博客的点击量已达1400多万,微博粉丝数有17万多。学诚法师对记者说:“网络是全球化最主要的标志之一,也已经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你不能回避它,只有更好地去适应它。”

  同时,学诚法师也提醒道:“网络上的东西就像快餐。不能说没有用,但人不能一直沉迷于这些东西。”

  “开放”的龙泉寺已经迈出了国门,所以龙泉之声网站配有4种语言,微博则配有9种语言,可以让一百多个国家的人看懂。事实上,近年来,除了龙泉寺组团不定期地出访国外,到龙泉寺参访的外国人也络绎不绝。

  从传播的方式来说,龙泉寺监院禅兴法师曾提到,龙泉寺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去传播佛教。这对于社会一般人群来说,更容易接受。

  用学诚法师的话来说,龙泉寺正在做的是“用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观来接触社会,回应当代社会的问题。这样慢慢的,传统文化能够和当代社会结合起来。”

  这种回应表现在方方面面,除了媒体传播,龙泉寺更重人们的体验,持续组织了各种参访、体验活动。邀请各界人士来寺里参观、听讲座、体验寺院用斋,以及与法师的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也有不少艺术家、学者访问龙泉寺,学诚法师常把些机缘变成学习、交流的机会,请他们做讲座。比如,来寺体验生活的“济公”扮演者游本昌先生就曾给龙泉寺的僧俗二众讲述“艺术人生与佛法”,妙趣横生,引得听众赞叹。

  也许正是因为学诚法师的个人感召力和龙泉寺的开放,才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对龙泉寺的关注、参与,乃至投入其中。

  直到现在,周末上山做义工和参加学习的居士一直保持着相当数量。

  学诚法师的大愿景

  在三天时间里,记者还探访了龙泉寺的图书馆。里面整洁亮堂,藏书非常丰富,据称有近5万册书籍,大藏经就有十几个版本,此外也不乏佛教研究著作和通俗读物。

  据学诚法师介绍,“目前,龙泉寺出家人的主力在研究、校勘和整理律藏,这个是我们的本行。”换言之,龙泉寺对外的社会活动其实只有少数出家人在参与。

  据学诚法师的弟子透露,学诚法师有非常高远的战略目标,曾说中国佛教有三个阶段:本土化、社会化、全球化。本土化是以禅宗为代表,佛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本土化。社会化是太虚大师的时代,那么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龙泉寺期待着能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础打好、做实,佛教和佛教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才会水到渠成。

  对于凤凰岭,学诚法师也寄予了期望。“我们想使这里成为新世纪北京的佛教名山。这座名山所弘扬的佛教精神,可以适应国内外对佛教信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

  ……

  6月3日晨,记者打点行装,准备下山。寺庙里负责接待的贤灯法师送我一程。

  走过东配楼的楼顶,没有其他的人。阳光洒满屋顶,晨风徐徐,鸟声啁啾。年轻的僧人走在前面,衣袂飘起,此时此景,虽人在动,却能感受到一种深的宁静。

  走至凤凰岭下,回头去看龙泉寺,记者想到,它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不仅伫立在京西一隅,它还存在于网络空间,存在于山下,存在于信徒心里,存在于所有到过它的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 储外明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