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动画片:龙泉寺出品
去龙泉寺体验的时候适逢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一天,龙泉寺举办了一个动漫节,发布了动画片《贤二律师传——当小和尚遇上劫匪》。
恰逢周末,凤凰岭上游客不少,而龙泉寺山门前更是分外地热闹。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加活动。庙里庙外,除了家长和孩子,还有维护秩序的义工,间或也能看到僧人的身影。正值僧团(僧人群体)的“结夏安居”(夏季一种较集中的修行,基本不外出),可见到的僧人并不多。
动漫节亲子游乐活动可谓琳琅满目,有漫画长廊的漫画作品欣赏,也有西跨院里的祝福吉祥活动;有寺院后方继升塔边的寻访历史足迹活动,也有大地心农场锻炼孩子劳动技能、启发孩子认知的户外活动。到处都是人头涌涌。龙泉寺用于公众活动的场地并不宽裕,几乎把所有的场地都用上了。
在西跨院,记者看到一个慈眉善目的法师拿着一支笔,就着一盒颜料,笑容可掬地给排着长队的孩子们点“朱砂痣”,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吉祥如意。
大地心农场成了孩子们亲近自然的乐园。活动组织者给孩子们设置了各种任务和游戏,比如让孩子们在树林里捡树枝,并堆在一起;让孩子们估算斜坡的坡度和目测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等等。这些小任务、小游戏传递给孩子们的是环保意识和科学知识。
游园活动结束后,所有的人都聚集到正见楼佛堂,参加龙泉寺动漫组原创的“面人动画”首映仪式并观看影片。这部影片描述了一位名叫贤二的小和尚遇到一群劫匪,最终以自己的慈悲和智慧感化他们的故事。说起来令人称奇,这部影片的制作材料仅仅是几公斤面粉和龙泉寺附近的一些泥土和树枝。而用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面人来制作动画片,这可能是第一次。
当天,学诚法师在动漫节的演讲中提到:“佛教需要传承,也要用现代的方式、现代的手段,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法来传播。”
动漫节的举办和面人动画片的制作,就是一种现代手段的探索。而动漫组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据了解,龙泉寺还成立了工程部、文化部、慈善部(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弘宣部(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动漫组)、教化部、翻译中心、北京复兴大国学文化基金会等众多部门。
工作、生活即是修行
在龙泉寺,僧人和义工都要“出坡”,即参加体力劳动。每逢重要节日,往往会举办法会,需要僧俗二众共同承担相关事务。即使是平时,龙泉寺也有许多活需要人做,比如未完工的建筑还需要人们搬砖运土,农场里果木、庄稼也需要人去料理。
这种劳作其实又和修行合二为一。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禅宗六祖惠能本人就曾在砍柴舂米时参禅,后来的百丈怀海禅师则立下了“百丈清规”: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现在的龙泉寺也是“农禅并重”。
在龙泉寺,记者曾看到有90后的大学生为寺院旁边的果树培土,累得满头大汗。一聊,才知道,他从小到大并没有干过这样的农活。在龙泉寺,他第一次体验到了农人生产劳作的辛苦。
再比如,在动漫组制作面人动画片的过程中,也有佛教修行的影子。动漫组负责人贤书法师曾对工作人员说:“剪辑片子,就是要把不必要的、无意义的情节剪辑掉,运用到我们修行中,就是把烦恼剪掉”。后期制作时,为影片配音的国家一级播音员还与大家探讨了“声音与禅修”的关系,教大家如何在平稳的声音中适当地运用力道。
龙泉寺也有“极客”——他们是龙泉寺信息中心里的电脑高手,其中有僧人,也有居士和义工。他们在新浪微博上对自己的描述是:“穿越技术人生,探索终极价值。”有一次,他们组内活动的PPT被贴到了网上,其中一篇演讲的题目让人印象深刻,叫作“前端代码之禅”。
对中国佛教而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似乎无处不在。学诚法师博客还曾专门配图报道过常住龙泉寺的居士刘爱华,她在垃圾堆旁一干就是三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做垃圾分类、回收。博文赞叹她为“污泥浊水长清莲”。极端地说,“道在屎溺”(庄子语),做垃圾处理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