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与印度国情相异,中国僧众多自食其力,自生自养。到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订“百丈清规”后,作为中国佛教一大产物“农禅并重”盛行于丛林之中。为了自养,僧众们对农林科技的探讨日渐加深,所创造的成就也相当可观。 诚如常言所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佛教徒特别是出家众多居山林修行。为了生计,僧众们在认真修持的同时,开荒垦地,植树种田,广开门路,以求自养。
一方面,西域僧人来华传法与中国僧人西行求法之时,都携来不少原生西域的珍果异蔬,移植中华,获得成功,并予推广。从现存的文献看,菠菜、思惟树、诃黎勒、波罗蜜、莎罗等都是由西域引种而来的。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生产自养中,为了推广门路,广大僧众有意或无意地将不少山林野生植物加以驯化、培育,改造成为良种,而后又大力推广、传播。改进加工技术,提高其质量。茶叶则是其中突出的一种。茶与佛教徒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对他们中的有些人来说已经是每日不可少的饮用品。然而,最早的茶叶大多都是野生的。
据清康熙年间版《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慧远法师驻锡庐山东林寺前,庐山僧人就已经攀悬崖,登峭壁去采摘那些生长在峭壁万寻,幽岫穷崖,人兽两绝地方的野生云雾茶。到唐宋时期,栽培云雾茶已成为庐山各寺院僧众的重要手艺活与谋生手段。当时僧众“取诸岩壁间,撮土种一二区。然山岭高峻,丛极卑弱,历冬必用茅苫之,届端阳始采,焙成”。由此可见,当时僧人已懂得为茶树越冬的人工保温技术。经过历代僧人的辛勤培育,庐山云雾茶终以其色绿、清香、味醇而名扬天下,成为茶中珍品,至今享誉不衰。
与庐山云雾茶相似的还有湖北荆州玉泉寺所产仙人掌茶。此茶原为生长在寺院附近山洞中野生的一种茗草。经玉泉寺真公和尚采集曝制,使“枝叶如碧玉”,“清香滑熟,异于他者”的茗草,成为“拳然重叠,其状如手”的茶叶珍品,名曰“仙人掌茶”。当年诗圣李白从其侄释中孚处得此茶叶后,赞叹不已,当即写下《答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誉之曰:“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此外,庐山僧人引种、驯化瑞香也是一例。瑞香,本是庐山锦绣谷一带深山老林草莽里野生的一种异花,花紫而香烈,比其他花卉香味更加浓郁,但却稀少难觅。后经庐山东林寺和尚与太平观道士“闻其香,寻而得之,栽培数年则大茂”。品种有了进化,香郁浓远不变,形态更加漂亮,直到今天仍列为南昌市市花。
在中国佛教徒移种改良植物的例子中,更值得一书的是当年杭州钱塘寺僧人为了将长安的牡丹引种回浙江,“时春景方深,僧设油幕覆其上。牡丹自此东越分种之也”。这里的油幕覆其上与今天盛行的大棚育种当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科技成分之高令人赞叹。
长期的农禅生活,使禅僧众们对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注意,注重植树造林,把森林的荣悴与寺之兴废视为休戚相关。庐山南麓万杉寺之名则是由寺周植有万株杉树而得。是寺初名庆云禅院,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大超和尚主持法席,矢志不懈,数年间率僧众在寺周植杉万株。到天圣年间(1023-1032),是寺已是“门前松径深,屋后杉色秀”而闻名四方,并因此而得赐名“万杉寺”。
从现存史料看,历代僧众致力植物造林,不仅为备材用,而且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今天所说的“环保意识”,懂得通过植树造林以保持水土,防御自然灾害。唐代泗州(今属江苏)开元寺明远和尚就是一例。当年因“淮泗间地卑多雨潦”,泗州“岁有水害”。后来,泗州开元寺明远和尚与郡守苏遇等察地形,制订“于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同时在寺周“植松杉楠柽桧一万木,由是僧与民无垫溺患”。可以说,明远和尚当年的这种植树以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认识是很有开创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