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
大公佛教深圳讯(记者 熊君慧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9周年之际,记者在深圳采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法师。他表示,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深圳弘法寺的信众中有超过30%来自港澳地区。当前,无论是香港、深圳还是全球的佛教界,都面临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困惑:从小农经济土壤中发展出来的传统宗教,如何在高度商业社会生存发展? 印顺法师认为,佛教弘传需与时俱进,全球佛教转型势在必行。
今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9周年纪念日,也是深圳弘法寺开山31周年的日子,还恰好是印顺法师43岁生日。当天去采访时,记者见到很多信众在弘法寺为印顺法师祈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印顺法师首先谈到了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
“深圳毗邻港澳,弘法寺的信众中有31.1%来自港澳地区。”印顺法师表示,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的19年间,香港走过风风雨雨,保持繁荣稳定。因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香港在不同时期承担了不同的国家使命。“香港的经济发展为内地树立了一个典范,未来香港也应该专注发挥金融领域的优势,保持其发展势头。”
佛教服务结合深圳特色
印顺法师表示,凭借紧邻香港的优势,深圳从30多年前的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大都市。这座城市年轻化、极富创新精神等特点,决定了弘法寺在弘扬佛法之路上,也必须勇于开拓创新。目前,弘法寺信众年轻化、高学历特点较为明显,80%信众是年轻人,57.8%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印顺法师接任弘法寺方丈后,首先考虑的是定位问题,即弘法寺为谁服务。为此,印顺法师专门研究深圳的城市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市民文化素质。他经常自问:年轻人到寺庙来学什么?深圳的年轻人往往带很强烈的时代困惑,他们更关注情感、事业上的挫折,以及生活中偶发性的事情。
印顺法师说,信仰是一种生活,佛法应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弘法寺为信众服务的佛学班内容丰富多彩,有书法、绘画、唱歌、插花、中医保健、环保等27个项目,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同时也可为社区作贡献。“年轻人来寺庙,各有不同因缘。我们要将佛法贯穿在兴趣和生活之中,不要板面孔说教。”印顺法师说,“当佛法成为僵硬的教条时,就不是佛法了。”
印顺法师在香港观音文化日祈福吉祥大会上
设基金会发展慈善事业
弘法寺也积极服务社会。2000年9月,深圳市弘法寺慈善功德基金会成立。该基金会由弘法寺开山祖师本焕长老及佛教界爱心人士积极倡议并共同捐赠200万元原始基金发起,一直秉承“弘扬佛教文化,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宗旨,接受和管理慈善资金,培养僧才和弘扬佛教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建桥修路、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扶持养老等活动。印顺法师特别介绍了该基金会名下一个颇具人情味的“莲池计划”:基金会与深圳市殡仪馆合作,为生活特别困难的人提供免费骨灰盒和免费消毒服务。“让那些不是深圳户籍的人也能在这里安心离去。”印顺法师说。
社会观念转变 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网络上不时有一些佛教界的负面报道,印顺法师对于佛教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不避讳。他表示,佛门清净之所,也有渔利之人。教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内部结构较为混乱是当下佛教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佛教是从小农经济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宗教,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佛教该怎么办?这不仅是香港佛教、深圳佛教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佛教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不适应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佛教毫无疑问将被淘汰。”
当代佛教所处阶段与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截然不同。由于高速的通信、全球思维的互通、经济的快速发展等原因,慢节拍、重包袱的佛教文化已经无法与人们的生活相适应。印顺法师分析道,当前中国佛教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当前整个社会的转型,社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背负历史包袱的佛教,观念变化的速度不够;二是政教关系的调适度不够,佛教界内部的调整也有偏差;三是佛教界内部缺少人才,没有理论创新;四是道风欠缺,思想涣散。这些已困扰佛教发展多年,特别是缺人才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由于佛教先天缺少高素质人才、佛教界内部知识分子地位不高、缺少鼓励从事理论研究的机制、资金投入不够,佛教缺乏人才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全面拥抱互联网
印顺法师认为,佛教是古老的、传统的,但佛教徒是现代的。佛教徒和佛教应该接受和欢迎所有先进科学。“我们应该把慈悲、平等、圆融等佛教智慧,用适应现代社会的方式传递出去。佛教的弘传方式和方法需要恰当地与时俱进。”
他指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每一个出家人,都不应拒绝新知,而要积极学习,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才能在心灵世界为社会大众提供有效的帮助。近十几年,佛教界运用互联网技术弘法,面向大众介绍佛教知识,面向信众进行佛法教学,宣传各个寺院,弘扬各自家风。印顺法师认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佛教在弘法、布道的过程中,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得佛教的信息和知识。
印顺大和尚在圣三一教堂
大唐佛教西去 世界佛教东来
为配合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印顺法师积极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佛教界加强交流,为中国佛教与东南亚佛教传递友谊。他所倡导并躬行的“南海战略”,受到了教界和政界、学界的认可,尤其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彰显出前瞻性,对佛教的传播、文化的交流,乃至地缘政治等诸多方面,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我提出了一个理念:大唐佛教西去,世界佛教东来。”印顺法师自信地说,随国力提升,中国佛教在全球的影响力日渐深远,中国佛教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对外输出已是大势所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将中国佛教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特别是慈善和文物修复方面,认为对世界宗教组织提供了很好的模板。不久前,印顺法师去英国国会和剑桥大学发表演讲,以及在尼泊尔讲法,《泰晤士报》等国外媒体都给予了重点报道。
首开佛教界与社会合办学院先河
印顺法师极为重视佛教教育与佛教传播,为培育僧才,续佛慧命。印顺法师介绍,本焕学院经国家宗教局批准,直属于中国佛教协会,与北京大学共建,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并与斯里兰卡卡拉尼亚大学签署了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合作协议的全国性高等佛教院校,首开佛教界与社会合作办佛学院之先河。后来又创办了南海佛学院,为南海地区佛教培养人才。印顺法师策划并领导的弘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他本人也经常通过演讲与出书等方式和众生结缘,用禅的智慧开启都市人群的智慧光芒。
本焕学院首届学生毕业典礼
“若能转物 即是如来”
在5月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中,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在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位居榜首,香港、上海屈居其后。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年轻城市,弘法寺面对的信众无疑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面临最多问题的群体之一。如何处理自己与物质的关系?如何在充满变革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印顺大和尚以佛门泰斗本焕长老的修行经历和对他度化的故事,让信众要学会珍惜众缘和合的因缘,活得从容自在。
在讲述“自己与物质的关系”时,印顺法师说,30年前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30年后变成了国际大都市。每个人都在建设这座城市,却往往忘了建设自己的内心。他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人们一路狂奔,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发现幸福越来越远,烦恼却与日俱增。
不应为物质所困
印顺法师以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的话来形容这个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印顺法师说:“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一定是一个充满了动荡的时代。这种动荡不只表现在我们的外部世界,也表现在我们的内心。”他以荀子与象牙的典故为例,希望大家能意识到“自己与物质的关系”。他劝导世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应该是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它所困。所以佛教讲,若心被物转,即是凡夫众生,如能转物,即是如来。”
印顺法师讲述了恩师本焕长老给他每天布置的功课《普贤行愿品》的故事,阐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老人家每天早上也是三点钟起床,诵经诵到七点,晚上从八点钟,诵经诵到十点,所以他要求我每天,最少要诵十遍《普贤行愿品》。诵读《普贤行愿品》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你不用舍弃你当下的一切,你可以在工作中、生活中,来成就自己、圆满自己。”
印顺法师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世人,需要珍惜众缘和合的因缘,才能够活得从容自在。同时还要把取得一切的成就,与你身边的人来分享,要回报给整个天地万物,一切有情。
相关链接:
香港回归19周年 专访宽运法师:香港,你可以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