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四十二章经》讲录

2012-12-03 09:51  来源:大公网

  丁五、般若度

  戊一、根本智

  般若智体即离爱得净慧。初学菩萨依无漏清净慧所流出之般若教法而修之,谓之文字般若。依此教法思惟观察,以持戒禅定心修之,即为由思慧而修慧,是在小乘有七贤位,而在大乘则有十信三贤诸位。依教法即文字般若,如信戒定观察即为观照般若,得到清净无漏亲证真如,即为实相般若。菩萨得此根本般若,始能起上行下化之后得般若。在未得根本智前为观照般若,信本体智得大用智,得真般若谓之见道。在小乘亦有见道位,见一切众生皆空故,大乘则二空无为法性,二空谓生空法空也。众生依法而观法空,则众生亦空,故二空所观之真实相无可分别,故能证智亦无分别,二俱无分别故,亦无能知所知之相可得,是根本智也──上明般若义。

  此中所谓之冥,喻无明等。明喻圣无漏智。以无漏智光破无明暗,喻持明炬入冥室。冥灭明存,二无前后,明现则自然暗谢。故吾人虽不能当下即本明现前,但能以教法戒定般若修持之,必能渐到明现暗谢,乃至无明永灭成无上觉。

  戊二、后得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第十八章)

  此章明后得智,以在根本智后而得,故曰后得。根本智是证道智体,后得智是所起智用,后得智既得,则大用繁兴成不可思议之妙用。以证初地始得,故又名出世不可思议智。此智融通广大,事事无碍,泯尽分别,法性相应,平日我执法执所起二障于此渐除;盖菩萨虽未能尽去二执,然已去其大半,由此精进至于佛位则可断尽,故后得智为成佛之基础。我执起者即烦恼障,法执起者即所知障。菩萨地前六识烦恼虽亦有时伏而不起,而第七识中之烦恼恒行未能暂息,及至根本智现前则分别起烦恼障断尽,由此得不可思议大用,即后得智也。此智以何为体?在心法分析中,仍以五别境心所中慧心所为主。吾人平时本具此慧,然因与烦恼附合不能清净,至根本智既得,始能成清净慧。但此慧心非凭空单独之慧心,乃与其余心心所相应者;菩萨地上相应心王,即清净意识及清净末那识,并与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心所相应。既与心心所相应,何以不曰心而曰智?则以清净心心所中以智为主,有漏心心所中以识为主,是故谓之智而不谓之心。至佛位中与清净八识及诸清净心所相应,一切清净心法皆与此智相应,故此智之体是慧,此智之相应是二十心所,此智之所现即一切诸法。根本智以真如性为所现,后得智以诸法相为所现,故佛菩萨实报庄严身及实报庄严土,皆后得智上之所现。此所云智者,非平时所谓智,一切清净身清净土皆包括在中也──上讲后得智体相。

  此中法者,是非佛不成就之法。初欢喜地以上菩萨仅能成就少分,此大乘不共般若所成就之法,惟佛与菩萨乃能成就之,故曰吾法。此法无念无行无言无修,然无念而未尝无念,无行而未尝无行,无言而未尝无言,无修而未尝无修,在恒人视之,认为犯矛盾律,然此处并不适用任何学理定例,以真实如此不能以理论否认事实故;以在思想上通不过,议论上立不起,故曰不可思议。

责任编辑: 谭雪叶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