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四十二章经》讲录

2012-12-03 09:51  来源:大公网

  丁二、持戒度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第十三章)

  此下二章明持戒度。持有二义:一、止持,持戒者须止息一切恶事故;二、作持,须力行一切善故。戒者,一切德行之信条,能守此信条,作其所应作,止其所应止,是曰持戒。大乘戒法约分三种,谓之三聚戒法:一、摄律仪戒,止息恶业,二、摄善法戒,当精勤修行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利益众生而得名为戒者,以菩萨戒之本意在依同体大悲利益众生故,喻如办公益须以公众利益为一定之规则也。三聚戒法是横分类,尚有纵分三重戒法:一、别解脱戒,别解脱者,以分别解脱故。此中亦分部类,以佛弟子中部类不同,有比丘、比丘尼、至优婆塞、优婆夷诸部,为解脱此不同部众之各支恶业故,立不同诸戒范持之,是曰别解脱戒。为佛弟子当就自身所在部类,不存己见,不作聪明,专心奉持别解脱戒,以犯此者非唯于自身戒行有损,亦损佛戒威严故。初行戒律似有勉强,然由戒生定而后,自然能以定力止息一切恶而行众善,故曰定共戒。再进曰道共戒,道之本在无漏圣智,由解脱烦恼而成之清净智,即名之曰道,以证明一切法无为真实法性故,又曰菩提。依此无漏圣道自然止息一切行而行众善,故曰道共戒──上泛明持戒义。

  此中宿命者,指前世之经过,知此无始劫来随业流转之经过,是曰知宿命。以吾人受生皆由无明故,一切生死因缘全然不了,常人以为他人之事己不能晓,其实己身之事亦何尝能晓?世间一切诸法,吾人无始劫来皆已遍历,以不知故,尚存研究。其实天子天王或皆已经作过,一旦得知宿命,则历劫经过皆已遍了,超出三界之念自然迫切,故沙门以此为问。以何因缘者,以何种因而得知宿命之果。会者、领会,至道者,无漏智证真实法性。守志者,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志念。净心,即由持戒以止息身三、口四之七支业,纯为止恶行善而净心故。然世有行善而不止恶者,其善不净,以七支业皆由心出,菩萨行即此心行故。凡人行为有三次序:一、审虑,二、决定,三、发动,故凡行为皆由意出,菩萨行以心为主,故表面虽似犯戒而心仍持戒者,亦得曰持戒。反之、心不持戒,虽外面持戒亦非持戒。故大乘戒以心为主,曰心地戒,顺此而行可会至道。下文举喻明之,镜喻本心,垢喻烦恼,磨喻持戒;以持戒法去烦恼垢而净本心,则知此心本来明了,不过未去垢时伏而不显;垢去明存,喻菩萨无漏无分别智现前,镜体明净,即本心显现也。断欲无求者,欲与贪爱相应是不善无记性,无求即三种解脱中之无愿解脱,亦曰无作解脱,由此解脱即得宿命。此中得知宿命者是道通;是与道相共之神通,故曰道通。通宿命即具六神通。

  依三增上学,此即戒增上学,由此精进即定增上学,至垢去明存即慧增上学。定增上学亦即定共戒,慧增上学亦即道共戒也。

  此中大者,道之别名,亦即法性别名,亦即诸法无体之真性,以此绝待无对之大,自可得无量无边之大智大力。行道守真者,即指持定共戒,在戒力未充时,依佛所说勉强力行,尚非真善,进至于得成坚固之定力,即不退转,是即定共戒,曰行道守真。能常行菩萨道法,而守此禅定戒律相资之戒行,故曰最善。志与道合者,徒有此志,尚未能有大德大智大力,必与无漏圣道相应,故曰最大;是即道共戒也。

责任编辑: 谭雪叶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