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四十二章经》讲录

2012-12-03 09:51  来源:大公网

  丙一、立信愿

  以下明大乘不共胜行。大乘不共胜行者,不同于声闻、缘觉,故大乘非人、天、二乘所可及。然大乘胜行,虽为人、天、二乘所不能有,而大乘中则有人、天、二乘之法;如造塔然,造第一层不必有二三层,造至二层必有初层,造至三层更必有初二层也。

  前来所讲由身口意有十善恶所成业因,必得善恶业报,如是则通天道。常人以佛为出世法,不知佛亦世间法之正确标准也。此十善法为世间法,亦为出世法之基础。欲行出世间法必先持戒,持戒则修十善行,由修十善而得定则为正定,由得正定而生慧则为正慧,否则或将流为邪定狂慧,故声闻辟支均由持戒而得清净禅智。大乘闻佛法发大菩提心,亦必先修十善而去十恶,修十善则亦去贪嗔痴矣。三乘共教在了生死超出人天,曰出世法。大乘则为世出世法,非世非出世法;不同五趣生死,以不为烦恼业所缠缚故;不同二乘涅盘,以发大悲心住生死故。大悲心者,从同体而发,以人与我本来平等,一切众生皆可究竟安乐。然不有彻底之大觉,不能了法界之真实,则身心日在迷梦中,何能普度众生?故必先有成无上正觉之志,曰菩提心。由大悲菩提心,则愿拯救众生,此大乘心境不同二乘之基础,由此基础则成菩萨。菩即菩提,萨即萨缍,菩提萨缍即觉有情之意。此行似属不易,实则能将平常人爱身爱家之心推之一乡一国,即菩提心;但此心仍是自我之贪痴所起,有所爱执心则不平,不平则不能安然,如能将此心开放至无际,尽虚空众生界皆等于一家一乡,即是大悲菩提心矣。故菩提心非自外求,但将吾人本有之心扩充之而已。常人以心有所障不能尽心之量,故不能发菩提心耳。

  复次、缘生性空之一切法,唯心所现。人仅见人境,天兼见天人,鬼仅见鬼境,虽同在一处而心境各各不同,以人类等五趣众生业报不同故。即菩萨净佛国土,亦不过依众生业报不同之心境,转成佛土清净之心境;故佛之教化众生,使悟迷而去贪嗔痴,如是、则心清净而世界亦即清净。故大乘法非出世、非非出世,即于世间有情心境转成清净,非出此世别求一清净;但亦非非出世,以世间本空故,众生均悟则转成清净,而非复此世间故。故发菩提心者,即就世间行菩萨行。古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菩提心本为度众生而发,如无众生则亦无菩萨行。自觉觉他并不难行,本来众生均可成佛,只以心量不广故不得菩提耳。今人求社会改良,求大家同得安乐,皆属善心。如能悟缘生性空之理,更以大悲心求全世界之安隐,即为菩萨行。但须广大其心,不可有执有碍,倘稍有执碍,便非菩萨,不能成为大觉。──此为菩萨行之大意。

  闻爱道者,博闻世界种种学问,固亦求道初步,但众人博闻或漫羡无归,或随所闻一二爱为无上妙道,不能身体力行,故曰道必难会。守志奉道之道,乃无上大觉之道也。志为志愿,即在正确信心中所成坚固之志。吾人因闻法而了知佛法,必知与世间一切之法不同;盖佛法乃从无漏大觉中流出之教法以教化世人者,非世界有漏有蔽之学说可比。欲明其法,必先以信心领受之,因佛法广大,虽博闻深求,但未到成佛时不能完全了知,故必先自信有无上大觉之本心以为求佛基础。由是自信之心而信有无上大觉者已觉悟一切真理,否则研究一切学问胥无意义。信有无上大觉,故我亦可成无上大觉,由此发菩提心而有四宏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由信成愿,是谓守志;广修佛之福慧,是谓奉道。如是乃能成一切智,故曰其道甚大。

责任编辑: 谭雪叶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