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文化论坛 张益东:传统文化教育增长智慧

\
博山文化论坛(摄影:姚勇)

  我们来领略一下真正的中国教育体系,自我与心性的教育是修身,家庭与亲情的教育是齐家,事业与企业的教育是治国,社会与国家的教育是平天下。理论、应用与实践就是“教育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做正确的事,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正确的做事。中国最早的“教育”一词出现在《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中,“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教左边为“孝”字,右边是文化的“文”字。左边的“孝”已多年无人传承,现在中国的家庭已四分五裂,妻不贤子不孝,父母无养老,落叶不归根。“国家”的国是由不同的家组成(王家、李家),家是由相同的姓和血缘关系的户(我们今天延用的户口本)组成,所以家不和则国不兴。我们的教育“孝经”开章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德的根本所在,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他而生的。右边的“文”字,古人学习是为了成圣成贤,而我们今天的学习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利字当头,德之末也。

  中国的“三才”教育观讲的是地、人、天,即通过凡人之学知道如何做事,通过君子之学懂得如何做人,通过王者之学了解生命真相,只有把这些融会贯通,才能称之为教育之道。那么何为教育之道?“教”是在自然土壤的种子(生命的根),适时生长过程的记录;“育”是天(云)下有身体的人应具有的“自我繁殖”能力。这里还有一层生育的意思,也就是说人类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生”是指人类自然生命的自我复制,“育”则是指人类社会生命的自我复制。《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讲的就是从生育到教育的一个过程。

  《黄帝内经》的经典智慧是如何谈孩子的教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对孩子情志和身体的教育中讲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在孩子生病身体脆弱时更不要责备他,因为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以情胜情治疗方法的运用在于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优、思胜恐。在性格方面,五行生克若不平衡,火多无制,急躁而欠涵养;水多无制,聪颖而意志不坚,亦且好动;木多无制,情重而仁厚;金多无制,精干而敏锐;土多无制,慈厚而好静。当然即使这样,通过后天的自我控制仍然可以达到性格平衡。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是孩子们的世界,人类的智慧水平永远都不会超过30岁”。如《易经》时空观的教育运用到对0—14岁(14岁—49岁略)孩子的教育中,《易经》称之为“潜龙勿用”,讲到0—7岁需要的是在自然的“玩”中,体验安全感、信任感、自由和自然的爱、尊重感,需要进行自发性和创造性的鼓励,无需太多人为的“修剪”,尽可能提供其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接触科技或电子类玩具),关注他们的“灵光一闪”。而7—14岁的孩子正处于身体、情绪、性(青春期)的生长期,需要的是给予自然规则、社会规则、艺术性和真理性的教育、感性知识的教养(右脑开发),大胆的信任他们,学会在自然和社会规则中建立尊重、表达、沟通,学会感恩父母。对于14岁之前孩子的教育而言,在许多时候,选择好的老师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孩子而言,他喜欢哪个老师,有时就决定了他向哪个方向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14岁前,孩子固定观念的建立很重要,对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等经验和知识产生的固定观念都有着固定的脑网络(形成习惯),因此很难改变。

  中华教育是围绕“生命”展开的五维教育体系,五维教育是中华教育的核心,是老祖宗智慧的精髓,是我们中华文明传承教育之根本,富强富国之要领,复兴中华文化必经之“道”。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推出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特别节目“你幸福吗?”中提到的“五福临门”,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而我们今天英年早逝,身体不健康,心情不宁静,富而不贵,无德,不得善终,要想真正的获得幸福必须去我们老祖宗那里寻找智慧,这样就可以做到生存阶段(福、禄、寿),生活阶段(富、贵、雅),生命阶段(真、善、美)。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