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博山文化论坛(摄影:姚勇)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以来,秉持着慈悲济世、利益众生的宗旨,历代祖师指导修行、讲经布道、传播佛法延续上千年,接引了无数的社会大众解脱烦恼,离苦得乐,为社会安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近现代,工业和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佛教在这个大转变的时代,它接引众生、济世度人的工作也同样遇到新的状况。如何因应新的形势,更好地接引众生,弘扬佛法,本文试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如下:
一、佛教在当代接引大众时遇到的问题
佛教在当代接引大众时遇到的问题有二:
(一)众生的烦恼加重
佛教以教导众生认识烦恼,修行追求解脱为根本,而众生的烦恼,由贪、嗔、痴而来,这个源自于无明的根本烦恼,古今之人,概莫能外。但是在古代中国虽然历经了许多不同朝代,但总体而言,以农耕为背景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多大改变,农耕经济使人们需要顺从和敬畏自然规律,而与之配套的儒释道文化,在精神生活方面又教化大众趣向内求,明德节欲,天人合一。所以总体而言,古代社会民众的贪、嗔、痴烦恼,在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下,还是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级。而当中国在清末踏入了近代工业文明之后,社会快速变革,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使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起来,大众依靠科技改造自然,“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社会达尔文主义使人们逐渐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崇尚竞争和现实的享受,越来越背离旧有农耕时代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民众的生活节奏极大地加速,社会结构多元化复杂化,人们对物质的贪求更加的无节制。由此大众的贪、嗔、痴烦恼也随着时代的步伐加速增大,升上了一个新的层级。具体体现在社会上,是人与人关系的陌生和紧张,信任感下降,离婚率高,各种极端犯罪越发严重,全社会的道德滑坡,为了私人利益不择手段,而各种新型的心理和生理疾病也不断涌现,带给大众无尽的烦恼。
(二)缺少接引众生的能力和方便
种种贪嗔痴的烦恼,无外乎就是人心缺少了正知正见,心理就出现了扭曲。这个在佛法上肯定能够进行最究竟最系统的教化和解决。佛是大医王,佛法传续的两千多年,无数的修行成功者的事迹都可以成为证明。但是现前大众的烦恼增多加大,大众产生的烦恼层出不穷,虽都可以用贪、嗔、痴进行含摄,但其表现比之古代更加的五花八门,其种类之多、病态之深更令人叹为观止。而在中国,民众凡遇疾苦,他们都没有向心理医生求助的习惯,许多人背负着各种问题,不堪重负之下,他们会转向寺院,一方面是通过向法师和佛菩萨祈祷忏悔来寻求心灵的慰藉,而当中有一部分人更是企图索得神佛超自然力的帮助。所以,寺院在一定程度上兼有了大众心理疏导的功能,出家人在与信众接触过程中也就被动地成为了心理辅导者,甚至被当成是复杂的世间法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咨询师。无疑地,假如能很好地为大众做心理疏导,甚至能帮助来访者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那么一定会赢得他们对佛门的信任,并且接引他们深入修行就不在话下了,但是这对出家法师的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就相当的高。而现实是当下民众烦恼激增涌向寺院恰恰与寺院僧才匮乏形成了矛盾。有一些出家人综合素质不高的,直接会让上门求助的信众失望而去,转向其它山门或宗教;有些通教理的法师用佛法回应大众的问题,又引经据典,高深晦涩,虽然符合佛法的究竟原理,但是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求助者听后却不知究竟,一句话,就是缺少方便方法,“不落地”或者说“不接地气”。
二、运用心理学方法来接引大众辅助弘法是善巧方便
传统的讲经布道的模式,对于求法心已坚定的信众,是没有问题的,他们会耐心地花时间来闻思修,而对于接引初机,对于佛法愿意接近,但还未上升到坚定信仰的大众,则需要接引的各种方便方法,《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云:“……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身而为说法……”。我们学习观音菩萨的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因应不同众生的特点也自然需要有不同的善巧方便去接引他们,这也是体现佛门慈悲的重要所在。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来医!大众的种种烦恼,归根到底就是心出了问题。佛教和现代心理学一样致力于解决人的心灵困惑,近现代才诞生的临床心理学专长于处理现代背景下的人的异常心理状态,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爱著与怨恨等行为,只要在一定程度之内,心理学就是默认的,而佛教把这些行为总结为贪嗔痴,断定这是需要彻底断除的三毒。一个人只有三毒净尽,才能成为真正的健康者(参考:《人世间》杂志第19期济群法师之《慈怀普治世间疴》)。
佛教对心理治疗的深度广度与最终追求的健康程度无疑比心理学更加究竟,但是要让佛教的正见融入一个怀揣苦恼的求助者的心里并对他起指导的作用,是不容易的,需要一个熏习的过程。对于眼前的求助者,修行解脱是一个相对遥远的事,但眼前的心理困扰却是越快解决越好,而现代心理学的长项,恰恰是针对现代人的各种实质问题的解决。这时的善知识,哪怕只是给到求助者一点点有建设性的意见,都会让对方感恩,何况假如能用心理学的方便方法指导对方实质地走出困境,接着再辅之以佛法的究竟大义,那么引导求助者走入佛门的修行正途也就自然而然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接引的次第,正如马斯洛关于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所提示的,先解决人的底层需求(例如生存、安全感),才能实现人的高层需求(自我实现),只有解决求助者的现实困扰,才能更好地导之以佛法。
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寺院弘法活动中的实践
正觉寺每年都会举办一期大学生禅修夏令营和两届佛商禅修班。为了提升弘法的质量,我们在课程中加入了心理学元素。
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辅导过程中,我们重点导入佛法的大义。《百法明门论疏》说“心起则起,心无则无,如王左右”,心故又名为“心王”。所谓擒贼先擒王,要让学员回去之后对自己的心病有能力自助、自救才是硬道理,所以要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心。这时我们依据唯识心理学逐渐为他们深入辅导,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各种烦恼的心所,并教导他们如何通过禅观、禅修来预防烦恼的升起和进行烦恼升起后的对治,让他们知道心理的辅导能帮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但是生命的终极幸福圆满是在佛法的学习和修行里。这样禅修班到最后,有至少三分之二的学员都在寺院皈依加入了佛门,这也是通过心理辅导的方便来接引大众学佛效果良好的一个事实证明。而有一些有缘的学员,在禅修班结束后,还会与导师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联系,寻求更持续深入的治疗,这个过程理所当然就是以佛法引导和指导实修为主了。而当学员们通过这样的学习对寺院建立了好感和归属感,那么之后寺院的许多大型活动他们都会回到寺来参学或者当义工,这样也保证了他们能持续地接触善知识,持续地熏修,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学员因为在禅修班与正觉寺结缘,与佛法结缘,最后在大学毕业之后直接到正觉寺出家修行。
当今的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府昌明推动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佛教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大乘佛法是慈悲济世的,如果能与时俱进地运用一些方便方法,针对这个时代的众生的特点进行善巧地接引,必将能够借助这个有利的时机利益更多的众生,也促进佛教本身的发展。而现代心理学就是针对现代文明背景下人类的心理特点的研究以及问题的解决,它的运用可以成为弘扬佛法的良性辅助。也希望有更多既有心理学专长,又有良好佛学素养的人士,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把佛教的精神与心理学的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更成熟悉的方法,共同来弘扬佛法,接引大众,利乐更多的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