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的社会担当: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
灵隐寺 (图片来源:资料图)

文/光泉法师

  4月25日,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的大地震,首都加德满都一时间房屋倒塌,道路堵塞,人员伤亡惨重。灾难无情,人间有爱。4月27日,杭州灵隐寺为尼泊尔等地震受灾地区举行消灾祈福法会,并捐款50万元,支援灾区民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祈福、捐款、献血、对口帮扶……多年来,每当灾难发生、同胞遇险的危急时刻,灵隐寺总会秉承佛教的慈悲精神,挺身而出,扶危济困。作为闻名国内外的国家重点寺庙,灵隐寺不仅注重弘扬佛法、培育僧才,也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享有盛誉。这是对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的弘扬,是佛教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教伦理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佛教徒学习诸佛菩萨的目标和至高境界。无缘即无条件、无分别,即人与人之间,万物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都不存在亲疏之分、高低优劣之分;同体即人我一体、平等无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以一颗平等的心对待身边的任何人和事物,无理由、无条件、无差别地帮助一切众生排忧解难,不求回报地施与他人以幸福快乐。

  这种理念的缘由主要在于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并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自性”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且万事万物都处在不休不止的永恒轮回中,此可能成为彼,彼也可能再成为此。因此,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天地万物共一体,四海之内皆兄弟。人应当怀有一颗同情心、悲悯心,并将之扩展至世间万事万物。人与人之间应该同心同感,同甘苦,共患难。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讲究的是至高无上的慈悲,是推己及人的慈悲,是跨越民族、国界的慈悲,这既体现了佛教独特的慈悲文化,也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相呼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其思想的核心即“仁者爱人”,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快乐、成功、方便推己及人,其实讲究的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善理念。中国人还常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家有难大家帮,一方有难大家援”,几千年来,正是这种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巍然屹立、经久不衰,不断走向新的发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要发展、佛教徒要修行,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真实的社会民情。正是在现实生活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佛教才得以弘扬真实的佛法,彰显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灵隐寺的善举和慈善事业是佛教界主动融入现代社会、践行人间佛教精神的重要体现,这对新时期灵隐寺和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意义重大。

  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表明了“人间佛教”事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佛教的社会担当对实现中国梦乃至解决世界性危机都十分有益。会上,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提出佛教要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这既是我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佛教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也作了题为“新时期、新使命、新担当”的演讲,他指出,“人间佛教”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旋律。“人间佛教”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精神最生动的体现。秉承着中国佛教慈悲、圆融、宏博的精神主旨,我们应当继续推进“人间佛教”的实践,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思想智慧。

  中国佛教所特别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乘精神不仅仅是追求个体的幸福与自由,更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与自由视为实现个体幸福与自由的前提条件,这也正是中国佛教近两千年积淀的最深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坚信,中国佛教这一精神的传播,必将泽被世界、福济有情,为世界性危机的化解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贡献自身独特的思想智慧。

责任编辑:胡月冉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