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译经图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三月,由梁国公房玄龄发文征召全国上下所有寺院中擅梵文通佛法、持戒无损的高僧大德同集长安助玄奘译经,在严格的筛选之后,组成了阵容极为强大的译经团队。
玄奘之译经,成为了我国佛典翻译史上的一大分水岭,后人称玄奘之前历代所译之经典为旧译,称玄奘开始之译作为新译。
玄奘大师翻译经论达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十九年的译经事业,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太宗贞观末年,大概五年的时间里,翻译出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五蕴论》、《辩中边论》、《显扬圣教论》、《阿毗达磨集论》等“一本十支”;第二阶段,在唐高宗永徽、显庆年间约十年的时间里,翻译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和《发智论》等“一身六足”之系统相关论典;最后一个阶段,四年时间里,以翻译全部六百卷《大般若经》为中心。在这期间里,他还曾应天竺请求,将道家的《老子》以及相传为马鸣论师所著但印度梵本已经佚失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至印度。
明刻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药师经》
玄奘自幼学识渊博,文学功底自不待言,西行求法游学印度十七年,甚至取得了无遮大会辩论的胜利,可见他的梵文水平也是非凡的,但是,玄奘并不是单枪匹马地一人单干,他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组织译场,其设置之完备,远非前代可比。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入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一切财物所需。当年三月,由梁国公房玄龄发文征召全国上下所有寺院中擅梵文通佛法、持戒无损的高僧大德同集长安助玄奘译经,在严格的筛选之后,组成了阵容极为强大的译经团队,其中包括道宣、神昉、嘉尚、普光、神泰、玄应等名垂千古之法门龙象,玄奘译经实可谓佛门千载盛事。玄奘译场译经流程如下:
第一,译主:就是译场的主要负责人,必须精通梵文、汉语以及各种经论义理,负责解决翻译中的疑难等,主导译经工作。
第二,征义:是译主的助手,协助勘定已译成的文字是否符合梵本原意,保障正确。
第三,证文:也叫作证梵本,在译主宣读梵本时,检查是否与梵语原文相出入。
第四,书手:一称度语,把梵文改写作汉文。
第五,笔受:把梵文意义翻译成汉文的意义。
第六,缀文:对翻译出的文字进行整理,以使其符合汉语的语法结构。
第七,参译:校勘原文是否有错误之处,并用译文反过去对证原文以进行检查。
第八,刊定:刊定译成的字句,去除繁杂冗余的内容,使其简洁明白。
第九,润文:对译成的文字进行再加工,保证流畅以利于阅读。
第十,梵呗:翻译完成后以梵音唱念,修正音节来方便传诵。
此外,唐太宗委派赵郡王李孝恭为监译官,而梁国公房玄龄则任监护大使,全力保障译场工作。如其翻译《瑜伽师地论》时,有包括玄奘、译经负责监阅的官员徐敬宗在内一共二十二人参加。玄奘译经,可以算得上是极尽天时、地利、人和。
玄奘译经水平极高,比如曾参与玄奘译场的道宣法师在《续高僧传》记言:“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但是玄奘并不赞成采取过分看中文采的意译方式,曾批评鸠摩罗什等先前的译师不完全一板一眼落实原文而只求“达意”的译法,强调译文的忠实、精准。玄奘法师还曾提出“五不翻”的翻译标准:
第一,“秘密故不翻”,比如“陀罗尼”一类的秘密咒语。
第二,“多含故不翻”,比如“薄伽梵”一词意义丰富,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层次不同的意思,而其中任意一个意思,都无法全面地表达“薄伽梵”的词义,因而不翻。
第三,“此无故不翻”,比如阎浮树,中国没有,因而保留原词。
第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虽然这个音译词实际上可以进行翻译,但是古来的译师一直如此使用,读者已经习惯,翻译的话反而容易引起歧义。
第五,“生善故不翻”,比如“般若”一词内含敬意,而如果直翻为“智慧”,则失去了这一层尊重,因而不翻。
什么该翻,什么不该翻,这其中的尺度玄奘拿捏得非常恰当。
玄奘之译经,成为了我国佛典翻译史上的一大分水岭,后人称玄奘之前历代所译之经典为旧译,称玄奘开始之译作为新译。历代的译经师,大都有自己的翻译理念,或强调忠于原文的直译,或强调富于文采的意译,或努力追求“文”与“质”的平衡,每人的风格不同,对“文”、“质”的比例控制各有自己的标准,至于玄奘、鸠摩罗什、真谛等人之间的高下,“文无第一”,也并不是非得要有一个确切的排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