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 喜读经典》第七期
主讲人:文化学者韩望喜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欢迎回来,这里是希望对话,我是陈希,我是韩望喜。今天我们继续讲《金刚经》。般若就是智慧,空性就是实相。今天我们继续讲“妙行无住分第四”。韩博士,上次我们讲到,佛陀回答须菩提“云何降伏其心”时,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这里讲到了布施,我们知道,六度是一切菩萨的必修课。六度又以布施为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度即渡,菩萨乘此六度大船,既能自度,又能度众生越过生死大海至涅槃彼岸。六度为大乘佛教的中心教义,大乘的一切法门都可以归入六度之内,六度可以统摄一切佛法,您给我们讲讲吧!
我们还是接着上次的讲。佛陀说,菩萨发大菩提心,不可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实际上都是由一个“我相”所开展出来,所以,佛教特别注重破除“我执”。
菩萨如果有此四相的执取,于此就会生起颠倒之心。扫荡四相,要有般若的大雄大力,就如同《般若心经》所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陀继续说道:“再者,须菩提!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都是缘起缘灭,所以对于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着,以不执著的心来行布施。在此无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众生。也就是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
星云大师讲过一个故事。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信徒都挤得水泻不通,因此就有人提议,要再扩建更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一百两黄金,送到寺庙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建筑讲堂之用。禅师收下黄金,就忙着处理别的事,信徒对此态度十分不满,心想:一百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怎么这个禅师拿到这笔巨款,连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尾随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口袋子装的是一百两黄金呀!”
禅师淡然的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信徒更是生气,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是一百两黄金呀!难道你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嘛?”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就停下:“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你和佛祖银货两讫!”
这虽是一则小故事,但是也警醒我们布施时要能不住相,布施不是做买卖。菩萨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谓无缘,是指菩萨对众生的帮助不存在任何条件,不像世间凡夫,即使是帮助别人,也会考虑对方与我有无关系,帮助对方之后对自己有哪些好处。所谓同体大悲,是将自己和众生视为一体,菩萨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
在《贤愚经》里有个尸毗王救鸽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尸毗的大国王,他非常慈悲,怜悯一切众生。
那时,天帝释生命将尽,心里郁郁不乐,他的近臣毗首羯摩看见他这样,便询问他因何愁闷,“你为什么感慨叹气,面有愁色?” 天帝释回答说:"我将要死了.现在世界上佛法已经消灭,也不再有大菩萨了,我的心不知道归依于谁,所以十分发愁."
毗首羯摩对天帝释说:"人世上阎浮提洲有一个国王叫尸毗,他实践菩萨的行为,立志求得佛道,将来必定能成佛.你应该去投归他,只有他才能解救你的危难."
天帝释听了犹豫地说:"尸毗王究竟是不是位菩萨,我们应该亲自去试一试,你变作一只鸽子,我变作一只鹰,我在后面紧紧追赶你,你飞到尸毗王那儿,求他保护.这样一试,我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假了,你看如何?"
毗首羯摩说:"对菩萨大人,我们应虔敬供养,不应该难为于他."
这时天帝释便道偈言:"我本无恶心,如火试真金.以此试菩萨,真假始分明."
于是,毗首羯摩变作一只鸽子,天帝释就变作一只鹰,紧紧迫在鸽子的后面,要抓住鸽子吃掉.鸽子惊慌害怕,飞到尸毗王跟前,钻进他的腋下,求他保护.
鹰紧跟着飞到大殿前,对尸毗王说:"这只鸽子现在是我的食物,飞到了大王的身边,请大王赶快还我,我正饿得厉害."
尸毗王说:"我发过誓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现在这只鸽子求我保护,我无论如何是不能把它给你的."
鹰说:"大王,我不吃鸽子,我会饿死.大王你说要救度一切众生,难道我就不该得救?我就不是众生了吗?"
尸毗王想了一下回答说:"如果给你另外的肉,你吃吗?"
鹰答道:"只有新鲜血肉我才吃."
尸毗王暗暗寻思:"我要是给他吃新鲜血肉,救了这一个,又得害死另一个,这没有好处。只有用我的血肉来喂鹰,其他一切生灵才能免遭杀害."于是便拿出利刀,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递给鹰,用这块肉换鸽子的命。
谁知鹰又说:"大王你是施主,对一切众生都应平等看待,我虽是小鸟,也不应该偏心。既然你要用自己的肉来代替鸽子,就应该拿秤来秤够和鸽子一样重的肉!"
尸毗王又传令马上把秤拿来,用铁钩钩在中间,两头挂上秤盘,将鸽子放在一头的盘里,又将身上割下的肉放在另一头的盘里,奇怪的是,他割尽了腿上的肉还不够分量,又割两臂两肋上的肉,仍不及鸽子重.尸毗王为了救鸽,他决心把整个身体施舍出来.
他忍痛站起来,想以全力登上秤盘,但气力不济,失足倒在地上,昏死了过去.他好久才苏醒过,他责备自己道:“我很久以来,就为你所困,在三界中轮回,尝尽了种种痛苦,没有做过有福德的事。今天正是努力的时候,千万不能懈怠!”他以巨大的毅力使劲站立起来,扑上秤盘.秤平了,尸毗王刚够鸽子的重量,于是他十分高兴,觉得自己做了善事.
这时,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地动山摇,天宫震动.天神们在天空中看见尸毗王的苦行,感动得纷纷哭泣起来,泪如雨下,又齐声赞叹,从天上撤下无数天花,献给尸毗王。
这时,天帝释恢复了原形,站在尸毗王面前说:"大王修的苦行功德无量,你想要得到什么?不知大王所求是什么?"
尸毗王回答说:"我不贪图三界中的尊荣,我做善事,只想成佛,唯此而已."
天帝释又问:"大王割肉救鸽,现在一定全身痛彻骨髓,难道一点也不后悔吗?"
尸毗王坚定地回答:"不!"
天帝释说:"你说你不悔恨,谁知道是真是假?我看你气息断绝,浑身颤抖,话都快说不出来了.你自己说不后悔,用什么证明?"
尸毗王便发誓说:"我自始至终没有一丝悔恨,我成佛的愿望是虔诚的,必定会获得果报。如果我的心意如我所说,是诚实不虚的,现在就让我的身体立刻平复如初!"
尸毗王刚说完,他的身体立即平复,比以前更美好天神和凡人们欢喜雀跃,不能自胜,赞叹这从未有过的事。
尸毗王就是今天的佛身。佛过去为了众生不顾身命,就是这样的啊!
所以,深解空性的无相布施,并非否认布施的善性,否则就成了无记布施,失去了明显的善恶特性。所以初发心的菩萨不要会错了意,佛陀以十方虚空为比喻,就是说明无相布施的福德广大而不可思议。佛陀所说的,是要“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六度以布施为首。佛在世时,有人问法,佛往往先为其说布施,若此人欢喜信受,佛才会继续往下说;若不喜欢听,则表示这个人的根性还没有成熟,就无法信受进修更深的法。《大智度论》卷二十二,龙树菩萨亦言:
“过去诸佛初发心时,皆以少、多布施为因缘,如佛说是布施是初助道因缘。”
布施,梵语音译为“檀那”、“檀”,即是将自己所有的财物、知识、权位、体力、乃至身体器官、生命等有形物、无形物施与他人。布施之人称为檀越、施主,所施的是物,接受布施的对象称为福田。
布施按所施物可分为三类:
一者财施,是指不仅不侵占他人的,反而将自己所有的施给他人。其中布施的钱物等称为外财,布施的身体器官、生命等称为内财。
二者法施,是指或对人称赞诸佛,或应机为人开示三乘佛法的内涵,为人种下觉悟菩提的种子。
三者无畏施,是指不仅不侵害恐吓他人,反而以佛法的知见,如法的行为来消除他人的畏惧。
菩萨于财施、无畏施的同时,宜兼作法施。哪怕布施时当着受施者的面清清楚楚地念一声“阿弥陀佛”也可以。如此既能增益受施者对佛法僧的好感,也能为受施者种下得度的种子。
布施有“三净”。
故布施对布施者(施主)、接受布施的对象(福田)、所施的物,这三方面都有种种的要求:
一者心净,是说菩萨布施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今生来世个人的好报,不是为了获得乐善好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要超胜他人。菩萨的布施完全是慈悲众生,广结善缘,以便将更多的众生引入佛道。同时,积累福德资粮,兼破除对我及我所的执著。菩萨还要将布施所得的福德如法地回向——愿自己和众生今生来世能亲证菩提,以这样的心态作布施才称得上心净。若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作有施,这就等同于世间市井之人投资做生意,就不是如法的布施了。
二者物净,是指菩萨用来布施的物应该是清净的。要做到物净,须注意以下几点:
(1)所施物不是用偷盗、抢夺、逼迫、欺骗等有违法律、道德的方式获取的。
(2)所施物不是圣所遮物。譬如不能用肉类、含有葱蒜的食物供养三宝;不能拿烟酒等对人身心有害的物作布施;不以残食布施给佛教的圣者及父母师长等有德之人(除非他们主动要求)。
三者福田净,是指菩萨所要布施的对象(福田),应是清净的。学人布施种福田,有一种情况一定要避免,不能供养说相似佛法误导众生的邪师,助印违背佛理的伪经伪论,等等。护持邪师,会扩大邪师的影响,本身即是大恶业,还与邪师结下了未来世再次“同流合污”的因缘,对此学人不可不慎!
三轮体空
三轮体空是指布施时应住于空观,不能着相,包括:
一者施空。布施之时,施者应思维“我”本是空——“我”是刹那刹那变异的,没有一个常不坏的“我”在布施,来世接受今生布施善果的那一个“我”,和今生做布施的“我”也不是同一个。如此思维,既可以通过布施增加无我的智慧,也可以消除施者对福德的贪著。
二者受空。同理接受布施的人也是刹那刹那变异的,没有一个常不坏的“他”在接受布施。如此思维,既可以增加智慧,也可以消除对受施者的轻慢。
三者施物空。所布施的物本身也是无常变异的,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此思维,既可以增加智慧,也可以消除对所施物的贪惜。
菩萨不住于相而行布施最为殊胜,实相法中,无人无我无物,三轮体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