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讲:《六祖坛经》
主讲人:文化学者韩望喜
六祖坛经 忏悔第六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相关故事
不肯承当
药山惟俨问高沙弥:“听说长安很热闹?”高沙弥说:“长安是很热闹,但我的心很平静祥和。”药山问他:“你这个境界是从看佛经得到的,还是向老师请教以后得到的?”高沙弥说:“都不是。”药山又问:“很多人跟你一样,不看佛经也不向老师请益,为什么他们得不到?”高沙弥答:“不是他们得不到,而是他们不肯承当。”
本则讲的是身处闹市仍能保持平静祥和的心,这是来自观念上的认知以及修行禅定的功夫。如果仅有认知,并不易达到这个境地;如果仅靠定功,出定一久也不易把握维持。唯有从观念上时时提醒自己勉励自己,同时在内心的训练上经常注意心中的平静与安定,二者相辅相成,就能恒常处于心平气和的状态。
高沙弥这位小和尚已有这么深厚的功夫,实属不易。药山问他是从经中看到的还是哪一位善知识教他的,他说都不是。药山又问:“很多人都跟你一样,不看佛经也没有老师教,为什么达不到你这样的程度?”他回说:“只因他们不肯承当。”也就是说,他是能够承担,所以自悟自证不假外求。承担是内心的功夫,随时随地把生命投注在内心的平静状态以及平日所吸收的观念上。佛经和老师对他一定有所启示和教导,但这都已变成他自己内在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他已独立自主,他的境界已不等于来自佛经或老师,否则仅是知识性的观念而已。如系来自佛经及老师,很可能知识止于知识,教训归于教训,跟他内在的生命,无法结为一体。那对于他的旧观念、老习惯的改善,并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功能。
有些知识份子,看过不少佛书佛经,也有能力讲解佛经和祖师的论典,并且自以为能够助人明心见性,但他们自己的身、口、意三类行为,所谓七情六欲,都与一般人没有两样,比如高傲、自负、要面子、斗胜负、论人臧否、计较金钱、两舌、恶口、酗酒、耽淫,甚至搞婚外情。照道理他们既然懂得佛理,应该不至于如此,可见他们具备的知识学问和内心世界的人格修养,并不相应,这便是不肯承担,不肯把佛经和老师的教示从内心加以体验、实践。高沙弥已能做到如此,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他的心都是平静祥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