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学长老 (图片来源:资料图)
【知君福德等穹窿,尚自殷勤进益功。建寺安僧弘祖道,设规课子重淳风。口碑载义传中外,舌册题仁布海嵩。以此定期花甲数,恒沙算尽欠雷同。——古宿尊禅师《寄祝遴我高护法寿》】
1980年冬天,明学长老正式升任灵岩山寺方丈。
“文革”浩劫后的灵岩山寺,满目疮痍。大殿里的佛像被捣毁,歪斜散乱着;石刻碑文被敲碎铲坏,横七竖八地堆在走廊空地上;民国建起来的房子也破旧不堪,因为许久没有僧人常住打理修葺,残垣断墙之中更显几分萧条。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学长老带领和他一同回寺的50多位僧众一起,共同肩负起了灵岩山寺的复兴重任。
民国以前,有着辉煌而悠久历史的古灵岩山寺,曾一度被废弃。
1921年,木渎居士严良灿请上海真达老和尚出面接管。真达和尚将寺庙修葺,并请多位大德相继出任住持。
1926年,戒尘法师应邀出任灵岩山寺住持。约定住僧以20人为限,平常修持以念佛为主,不搞经忏、不化缘,一切费用由上海太平寺负担。民国恢复后的灵岩山寺,从此打下了十方净土道场的基础。
1929年,戒尘法师应请往昆明弘法,并推荐慈舟法师继任灵岩山寺住持。慈舟法师晋山后,订下“常年打七”的传统,一心领众念佛。进一步巩固了创建净土道场的基础。
没过几年,慈舟法师与灵岩山寺的法缘也尽。1931年,他应邀去武昌讲经,再也没回来。从此以后多年间,住持位置空缺,寺务由监院妙真和尚料理。
或许这一切的发生,正是为了等待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前来驻锡,也是为了成就一个令世人称道的“十方专修净土道场”。
1937年,在日本飞机轮番轰炸的背景下,年近77岁高龄的印光大师经过众人再三祈请,才从苏州市内的报国寺,移锡城西木渎古镇灵岩山。
那个时代的佛教状况,“三滥”风行。所谓三滥,即剃度滥、传戒滥、住持滥。常住往以经忏为生,子孙寺庙不计其数。面对这样的状况,印光大师痛下决心,为灵岩山寺制订了《五条规约》,即: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及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 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这标志着灵岩山寺作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的正式确立。
可以说,“五条规约”是民国以后复兴起来的灵岩山寺维持道场的核心思想,是印光大师留给该净土道场的殷重教诲。
升任方丈后的明学长老,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办寺安僧的教诫法宝,也死死地守住了祖师留下的道场家风。
1981年,灵岩山寺制订出台了《灵岩山寺共住规约》,完全继承了印光大师“五条规约”的家风。
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老得知这个消息后,对明学长老的作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赵朴老知道,三年前到苏州一行,力请明学长老主持灵岩山寺,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
明学长老念念不忘的,不仅有印光大师的殷重教诲,还有他老人家的百年深恩。
“文革”期间,半山腰的印公塔院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幸好真身舍利未损纤毫。1981年12月,明学长老随即主持修复了印公塔院,并在大师舍利塔左右新建真达、妙真二位和尚舍利塔。2010年,印公塔院再次大规模修葺,并新增了“印公纪念堂”、环廊碑刻等内容,庄严肃穆、德光满庭。
“作为出家人,如来家业的荷担者,不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经济,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明学长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