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佛教要闻 > 正文

热闻

  • 图片

佛眼看香港纷争:不忍众生苦 盼各阶层和合无诤

2014-08-31 14:46:32  来源:大公网佛教

  三、真正的发菩提心应该勇往直前、毫不畏退

  我们都知道,菩萨道之所以殊胜,是因为菩萨必须要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而且是永不退心。

  在《杂譬喻经》卷一中有一个老和尚与小沙弥的故事,正是很好的说明:

  一天,老和尚带着小沙弥出门行脚,无论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或翻山越岭,老和尚都逍遥的走在前面,小沙弥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彼此为伴。

  小沙弥走着走着,心想:难的人身,但短短数十年生命却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受六道轮回之苦,真是太苦了!不过,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做菩萨救度众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赶快精进才行!

  想到这里,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脚步,面露笑容的回头对他说:来,包袱让我来背,你走我前面。小沙弥虽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着走着,小沙弥觉得这样真是逍遥自在啊!而佛经里说,菩萨必须顺应众生的需要而行各种布施,这真是太辛苦了!况且天下众生苦难多,到何时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独善其身,过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就算了!

  这念头一起,马上就听到老和尚很严厉地对他说:你停下来!小沙弥赶快回头,看到老和尚严肃的面容,吓了一跳!老和尚将包袱拿给他说:包袱背好,跟在我后面走!

  小沙弥想:做人真苦!刚才自己还那么开心,才一转眼就变得很难过,人的心念真是不稳定啊!凡夫心很容易动摇,还是修菩萨行好,起码我可以面对苦难众生,跟很多人结善缘,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这时,老和尚又面带笑容的回头招呼他,并将行李拿去自己背,请他走在前面。

  小沙弥就这样反复的发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时,老和尚又用很严厉的态度对待他。小沙弥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请问道:师父,您今天为什么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后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和尚说:你虽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坚固。感动时就发大愿,却又很快退失道心;这样进进退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

  听到老和尚的说话,小沙弥感到很忏悔。当他重新生起菩萨心时,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说:师父,这次我是真正发心,要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大心大愿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进。

  老和尚听了很高兴,对小沙弥也起了赞叹、尊重之心,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的并肩走着。

  佛教里说: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求。菩萨发心是何其的不容易,而发心之后要坚持不失,那就更难了。

  真正的菩萨发心,应该是勇往直前,毫不畏退,正如《无量义经.十功德品》云:出生入死,无怖畏想;于诸众生,生怜愍心;于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壮力士,能担能持诸有重者;是持经人,亦复如是,能荷无上菩提重宝,担负众生,出生死道。

  在此恶浊的世间,要行一切善事,如果没有坚定的毅力,是绝不可能成功的;必须要如壮士般的勇猛精进,才能肩负重任去推行善法。

  而能受持此经的人也应该如此,能够看出世间的一切本来就是难行的,但是,虽难行而能行,要任劳任怨地向前迈进,这才是真正的菩萨道。

  从经、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救度众生,所遇到的困难比我们不知要多多少倍,但是佛陀却能一一克服难关。相较之下,我们就更应该拿出勇猛的精神,克服一切的阻碍。身为佛弟子都有担负如来家业的责任,非但要替佛陀弘扬救度众生的教法,更要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来从事救度众生的志业,这就是菩提重担--这是为佛弟子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结语

  近数十年来,香港社会经历了许多大事、难事、烦恼不如意事,当然也有喜事、令人光荣、乐意之事;普罗市民大众无可避免地经受着忧、喜、苦、乐的生活况味与人生百态。时代在发展,时代需要宗教;社会在进步,社会需要宗教。宗教在香港社会中势必继续扮演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发挥其殊胜的社会功用。

  随着社会结构性的改变,我们可以预见香港佛教未来的发展是光明和充满希望的。这些结构性改变包括:(一)国内稳定、开明的宗教政策,让中国佛教有健康和正常的发展,继而令中国佛教和香港佛教能互相补助、互相支持;(二)香港特区政府平等对待各宗教,让香港佛教能重建形象,确立应有的地位;(三)佛教世界性的兴起和受到尊重,亦把佛教在香港乃至国际的形象得以提升;(四)人间佛教的推行,把佛法生活化和实用化,令更多人接触佛教,并能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佛法的好处。

  除了以上所说的各种因素外,香港佛教本身已具深厚根基和大量资源;香港有逾百万的信徒,接近全港总人口的七分之一,遍布在香港社会各阶层及行业之中。因应社会的需求,香港佛教应更年轻化及需要更多的弘法人才,以带领港人在动荡的社会和充满压力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安乐与生命究竟的皈依处。 

  面对国事、社会事、大众事,我们不要考虑个人的得失利益,要以无我、利他的精神,一切以香港社会之利益为利益;应以登高望远的视野、无比宽阔的胸怀,积极发挥佛教的感召力与团体凝聚力,以及求同存异、忍耐包容、共存共荣的精神;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良传统,落实人生佛教的关怀理念,推行大乘,饶益众生,促进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无论是在弘法利生、文化事业、社会福利、慈善服务、文化传播及旅游事业等多方面,必将契合香港社会的时代脉抟,与时并进,奋力开拓,迈入新的里程,与香港社会同甘共苦,同愿同行,共渡时艰,共创辉煌。

责任编辑: 小贝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