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精义信为基石 关于佛教的论述,自古以来浩如烟海,有一点似乎英雄所见略同:佛教不是迷信。刚烈的梁任公也不得不承认:“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觉真长老更为直接,佛教不是迷信,不是烧香叩头、求神保佑,而是追求认知,打开智慧的大门;佛教是一种宇宙生命的教育,是以般若的智慧向内心求证,打破无明的烦恼,成就无上菩提之道;佛教是心灵的教化,是治心的法门。所以佛教的本质,是人的超越——人的超越的自觉。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是最具和平和包容的,是唯一不排斥异教的宗教。 对于佛学,觉真长老直截了当:佛学就是心学,心、佛、众生实为一体,佛法的全部内容不外乎“治心”。佛学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人学,是真正的人学,因为佛学是心学,心学才是真正的人学。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研究,佛教文化恰恰是最透彻、最科学、最具足精严的。纵观历史长河,对人的研究,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及释迦牟尼。 觉真长老强调,学佛要注重一个“信”字,这个信是“实信”,是“正信”。佛法修行的过程,以信、解、行、证为次第。故《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只有深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和世出世间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诸法实相,才是正信。正信能使人趋向真理,生种种清净功德。故《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由此可见,“信”是一种智慧,除疑解惑、增长善根、示现无上道,都依赖“信”,依赖“正信”,依赖“实信”。“信”是深入佛法的基石,但是推而广之到宗教信仰里,却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比如做一个宗教徒,不等于他就有了信仰。一个人不是宗教徒,不等于他就没有信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不是宗教徒,但是他有坚定的毫不动摇的信仰。他的信仰是,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智慧、热爱智慧。人要用理性观照生活,尤其是人要有崇高的道德生活,人不能没有道德,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信仰。苏格拉底的这种信仰,正与佛教精神不谋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