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明为本,而有两大烦恼──爱与见。见是知解的,见解的种种偏执。爱是情感的,对自我及外境,贪恋不舍。所以烦恼有见所断、修所断二类。经说烦恼有五住地: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无明住地(虚空暗昧)为本依,而有见、爱(如云如雾);见是我见法见,爱是我爱法爱。到了证入清净法性,两大烦恼就转为两大德性。见是如实正见,就是般若,菩提。爱净化而为慈悲。智慧如日光的遍照成事,慈悲如月光的清凉荫物。这就是东方净土中,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大菩萨所表征的德性。 还有八大菩萨,在凡夫位,即有漏八识或八邪道;觉悟时,成无漏八识(或名四智)或八正道。约“八正道行入涅槃”说,表征八正道的导向寂灭,更为妥贴。又迷于见,著于爱,引起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八万四千),如无数星宿的隐没闇淡。空界明净时,无数星宿辉光,那就是觉证清净法界,成就一切(八万四千)功德了! 东方净土的表征自心,可说是佛法的特色。从众生的本性清净(本性空),而显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无明爱见等一切烦恼的转化,就是佛果的无边功德。如来藏(佛性)法门,特别指出众生心,本具清净德性,智慧光明;所以不仅是心本净性,而且是心光明性。这是直指生死杂染的当下,本有净明;明暗、染净,只是迷悟而已。如风雨之夜,光明不显,只是被乌云遮蔽了。而我们能见黑暗,也还是由于微弱的光;没有光,黑暗也说不上了。这样,闇染不离明净,离愚痴杂染,就没有智慧清净。众生本具明净的可能性,这才自发的,现起求明求净的意欲,也才有成佛的理想与实现。所以,佛法的深义,是以外在的诸佛与净土为增上缘,作为开发自心光明种种功德的典范。而又以自心胜德为因缘,直从自己本身去体现,以达到内外一如,心境不二,生佛无别的境地。总之,若专向外求,而不知直向自身去掘发,如自身有宝而向他求乞,失却佛教的真价值,类如神教的归向于天神求生于天国了。反之,如了解宗教的究极意趣,那末仰望神力与求生天国的神教,病在不能彻底体认自己,如雾里看花,近似而不够真切。如能彻了究竟,才知一切宗教的崇仰──神与天国等,都不外众生本具明净性德的内熏,而表达出来。这所以“楞伽经”列举印度宗教的梵、自在、因陀罗等神,而说世人只知崇拜,而不知道就是佛。 在人智不断进步的现在到将来,拟人的神教,必然的归于消失。真正的宗教──佛教,将成为一切人的依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