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大乘起信论》直解

2012-12-12 11:11  来源:大公网

  菩萨利生三檀等施,所谓财施、无畏施、法施也!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嗔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此明戒相也!然戒有多品,以三聚净戒摄之,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此不杀等断三业恶-摄律仪也!少欲知足折伏烦恼-摄善法戒也!小罪生怖当护讥嫌不令众生起过-摄众生戒也!以自护戒相不令众生起罪,即摄众生也!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此忍相也!以境有逆顺皆当忍之。忍他人恼-逆境也!利衰等八通于逆顺,得财名利,失财名衰,攻他之恶为毁,谈己之善为誉,面扬其善曰称,言刺其恶曰讥,逼身为苦,适为乐,合其逆顺谓之八风。以此八境能击众生心海,起贪嗔烦恼波浪,今能忍之则八风不动矣。然忍有三种-谓生忍、无生忍、寂灭忍。此生忍也!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复次,苦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此明进相也!先令善心不懈、立志坚强以为精进之本。当念下,令思惟策进,修善无疲。复次下,对障重之机示以除障方便。礼佛者-归依最胜请求加护。此除障总相!诚心下,别除四障:一忏悔-除恶业障。二劝请-除谤法障。三随喜-除嫉妒他障。四回向菩提-除乐三有障。不休废者-总结能治。免诸障者-总结所治。由此四障能令行人不发善行、不趣菩提,故四障治尽,善根增长也!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此释止观相也!六度应云定慧二门,今云止观者,以在因曰止观,在果曰定慧,今欲双修并运正在因行,故合为一门。言奢摩他者-义当‘空观’,今修止门而言随顺空观义者,意显即止之观,而正意在观,谓由止以入观也!天台立有三止三观:一谓体真止一当‘空观’,谓体合真空,诸缘自寂,一心朗照,万法如如,故为即止之观,故顺奢摩他空观义,此观真如门成根本智,所言观者,谓分别等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者。二方便随缘止-当‘假观’,谓虽心境如如,不妨观察生灭诸法因缘幻有,虽有而性常自空,故虽观诸法因缘不舍万行,即一道常闲,故为即观之止,故云顺毗钵舍那假观义,此观生灭门成后得智也!三息二边分别止-当‘中道观’,谓居空而不舍万行,涉有而一道清净,二边不住,理事齐彰,中道一心朗然齐鉴,此融会空有,妙契一心也!故由三止而成三观,是则三观一心本无差别,今此中止观合明双修,虽未明言三观而理实具足以但了空、假二门,则一心中道自显,此为趣大乘之要门,故此五门前四但是助成方便,而论意正在止观一门,故此五门前四但是助成方便,而论意正在止观一门,故下备显修相。在天台大小止观义有多门,其修行之要独此论所明最为简要直捷,学者可不尽心焉?

责任编辑: 谭雪叶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