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两个比喻,一个比喻是:大海里面有一头乌龟,乌龟的眼睛是瞎的,这头乌龟在大海里漂流,五百年它要把头伸出来透一口气。同时大海上有一块木头也在漂流,木头上有一个孔。五百年一次当这乌龟把头伸出来,正好它伸到这块漂流木的孔里面,这个概率是多么小啊!大海上波涛起伏,这块木头在漂,而且是木头上只有这一个孔,这乌龟五百年才伸一次头换气,正好它伸头换气的时候,它的头正好进入到木头的孔里了——这就是我们得到人身的概率。 另外还有一个比喻。佛教里讲,从天上——我们现在给它具体化,比如说从月亮上掉下一根线来,这根线很细,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比如说在柏林禅寺,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针,月亮上的一根线掉下来,正好掉到他这个针眼里面,针不是有一个眼吗。这概率太小了!这就是得到人身的概率,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人身。 下面讲“如是观察”——这是讲人身的珍贵。我这里有句话很有意思,说最好的人是什么呢?就是当他出生的时候,有一些人围着他欢笑,这往往没有几个人,就他的父母。而当他去世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人悲伤,这样的人,人生最有价值。你们注意这里最核心的词“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生死是指轮回,是指生命的不确定性,“离生死”是生命的确定性,能做主,能自由自在。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是观察。这种观察,我们可以讲一讲,所谓主观和客观,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观察绝对的客观?大家可以想一想,绝对客观地观察一件事物是多么的困难!马克思说:“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看事物,都带着他所从属的阶级、利益集团的一些眼光。”每一个人看一个事物,观察一个事物,会受他情绪的影响,受他身体状态的影响,受他所从属的阶级、利益集团的,先入为主的那种价值取向、利益取向的影响;也会受他所受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生活经历、成长经历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客观地观察一个事物呢?我们一天到晚观察事物,有多少时候是在一个纯粹的客观下?你会发现是很难的。实际上与其说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如说是我们用我们的有色眼镜来看,我们的有色眼镜就是我们各种的心态、情绪、出发点。我们的心怎么样做到纯粹客观地观察一个事物?在佛教里面,要观察一个事物,你先要做一个工作,你先要做一个心灵的还原和净化的工作。这个还原和净化就是能让你的心专一,同时从各种的出发点、各种的前提、各种的利益角度摆脱出来,这样你才有可能是客观的看。所以佛教的观察,一定要跟另外一个修为相配合,就是所谓的“止”,因此,佛教的方法论叫“止观双运”。止,通俗地说,就是心的静定状态,心的纯客观的状态,心的专注状态,心不再受外界扰动的这一种状态。当我们的心得到这种状态的时候,观察的力量自然出现,这种力量就是智慧,所以,佛教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就是“止观双运”。有人问我,佛教跟哲学有什么差异呀?差异有很多,其中一个差异——或者说跟科学相比,有一个差异就是佛教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止观双运的。而哲学和科学呢,它就是通过通常生活状态下,生活状态中的人,他思维的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资料的收集、外在信息的收集等等总结。因此大家可以想一想,在通常的生活状态下,这个人这样去思维和观察,是很肤浅的。所以我们的心只有经过高度地训练,让它进入深度的静定状态下以后来开展观察,这才是真实的,这就是止观双运。所以说“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是第一条,这第一条是比较复杂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