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文化论坛 张相廷:“互联网+佛教”的传播与传承

\
首届博山文化论坛(摄影:姚勇)

  随着国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超过9亿人,“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宏伟的,具有颠覆性变革时代。我们身边也开始出现了坐拥2400万的粉丝延参法师,“最强科研寺”的龙泉寺,“我佛要你”的东华寺等等,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佛教与时俱进,自我发展的诉求。所以,今天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谈谈佛教的传播与传承的话题。

  唯有互联网能让佛教更公平,更普世、更加可以永久的传承和创新。传统互联网的传播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大众的佛教知识传播。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的常识,其目的是在于普及佛教知识,能够让没有佛教信仰、或者希望认识佛教的人借助网络受益。除了传统的佛教入门知识,有些还针对现代人的需求,推出了各种禅修、养生、膳食保健等栏目,以期更大程度的让大众都能享受佛教的恩惠。

  2、面向信众进行的佛法教学。为了满足信众的需要,尤其是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佛教徒。不少佛教网站开辟了网络教学,进行网络授课、听经、答疑等活动。尤其是现在微信等手段,日益普及以来,各佛教网站或APP通过科技手段让法师和信众交流,使信众们不到寺院就能够及时获得学修方面的指导。具有一定佛学造诣的法师通过网络弘法,也弥补了当前寺院僧才不多,难以一一面授信徒的缺憾。

  3、提供佛学资源,发布与教界相关新闻。通过网络传播三藏文字,使佛学资源得到了共享。有的网站上传大藏经内容,这种方式既减少了纸张的占用,节约了资源,又减轻了研究者的经济负担,方便更多的人有能力、有条件来查阅三藏、研读佛学。在教界新闻方面,有类似“中华佛教在线”等大型佛教网站,能够及时把佛教界的信息予以发布,让界内外人士在第一时间内能够了解佛教动态。同时,这些网站又把政府关于宗教类的法规、政策及时发布在网络上,使佛教徒能够快速获取相关信息。

  4、宣传各个寺院,弘扬各自家风。各个寺院把自己有特色的内容借互联网发布,把寺院的法会活动、重要事件予以公布,宣传了寺院,弘扬了家风。有的寺院早期鲜为人知,通过网络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信众选择修学的寺院提供了信息。同时,这些寺院根据寺院法务安排,把传授皈依、念佛七、禅修、拜忏等法会信息公布,方便了信众前来共修。

  而以上的传播对象及模式,在“互联网+”的思维体系下,需要重新梳理、塑造和打磨。

  1、更多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服务更多的大众和信众。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的手段。让大家随时随地的学习,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而拥有2400万的粉丝延参法师,一个人的传播能量,就可能远远大于很多寺院;

  2、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每个法师,每个寺院其实都各有所长,其擅长、研究的领域也各有不同,完全可以利用“专注、极致“的方法,利用某一点,某一个领域的专长,达到解决某一类人群的需求,从而以此为入口,可以更加广泛的服务更多的人。至于,网站的运维、APP的制作、推广等,就交给专业的人或外包团队。这样,在这个领域里面,专注时间越长,越容易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

  3、极致的用户体验,将会成为未来佛教的主要研发课题。以前的专业术语,传播过程中的繁杂的操作和学习流程,大大降低了大众学佛敬佛的积极性。而如果将大众是听不懂的,难于操作的,做成喜闻乐见的、易于传播的、乐于分享的内容,将会大大提升用户的数量和每天使用的数量;

  4、佛教是一个重运营重服务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比如现在网上正能量的,易于传播的内容比比皆是,但是信息太繁杂,不易选择和接收。这时就需要有专门的专业人士进行筛选、梳理,有节奏的发布和收集反馈。所以,如何把运营服务做成极致,才是各个寺院和平台未来生存的根本;

  5、要有开放、合作的心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现在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地球村,信息的传播一天内可能到达数百万人,数千万人。所以,大部分人的角色是不断重合,并高度群体化的。所以,你的教众也是我的教众,你的寺院也是我的寺院,你的课程体系你的专家法师也都是我的,而我的所有的内容和能力也都是你的 。“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开放合作的心态以及实际执行的能力,将会形成不同规模的、不同类别的平台合作模式。

责任编辑:王冠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