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佛教频道 > 菩提路上 > 佛教时评 > 正文

热闻

  • 图片

佛教学者分析佛教被侵权现象及解决之道

2014-08-22 09:56:06  来源:法音杂志
  

  2、佛教权益屡遭侵害的原因分析

  佛教是一种主要追求出世终极价值的宗教,与中华儒家积极入世的主体文化始终存在着内在的冲突;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虽然并不刻意追求世间财富,但需要有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自古以来,国家的政策扶持、社会各界的供养馈赠与佛教界自身的宗教服务和建设经营,每每使佛教寺院和团体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一些名山古刹甚至“富甲一方”。这些财富即使来源合理合法,也会与周边社会形成一定的张力,很容易引起政商各界乃至普通民众的嫉妒、猜度、觊觎乃至不法侵害。

  佛教权益屡遭侵害,甚至被当成“替罪羊”、“摇钱树”、“唐僧肉”,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因素,更有现实的原因。

  从自身因素来说,佛教来自于印度,虽然总体上已中国化,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在部分人的眼中,佛教仍有许多异质的与中华儒道文化相违逆的内容,与时代发展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难于理解与接受,更遑论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者了;

  其次,佛教一向奉行慈悲、忍辱教义,凡事多包容,佛教僧尼组织社团进行维权的意识淡漠,对当代政教关系和法律法规乏人研究,一些僧人面对侵权,表面与世无争,心中难免愤懑,忍气吞声,有的反过来对外部势力曲意逢迎,助纣为虐,这往往被外界视佛教界为软弱可欺,犹如“唐僧肉”、“出气筒”;

  第三,某些寺院管理不善,道风不正,某些僧人争名夺利,修为不佳,一些居士素养不够,偏执迷信,争着烧头香、烧高香、求保佑,加上假冒僧尼的浑水摸鱼,影响了佛教的整体形象,使许多不了解佛教和对佛教带有成见的人,对佛教滋生轻蔑、戏谑乃至恶意诋毁之心,等等。

  从历史因素来说,佛教权益屡遭侵害,不外乎政治挂帅下的意识形态冲突和经济挂帅下的利益冲突使然。由于儒、释、道之间的文明冲突、出家僧尼过多过滥、寺院经济过度膨胀等因素,佛教曾遭受过三武一宗“法难”,而从清末民初的庙产兴学,到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中的砸像毁寺和侵占寺院土地、山林、房屋建筑等,使佛教一次又一次陷入教难之中,这给佛教界从物质到精神上留下了深重的创伤;宋代以后,佛教日益衰落,僧尼素质江河日下,以至文学、戏曲等作品和民俗中充斥着嘲讽、戏谑、扭曲、附会僧尼的内容,影响至今。

  从外部的和现实的原因来说,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以儒家治世理念为核心,从来王权大于教权,历代统治阶级对佛教总是严加控制和充分利用。佛教权益的存废多寡,端视其利用价值的高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随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佛教信众的倍增,佛教名山古刹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自然被许多地方官员和企业商家视之为“摇钱树”、“唐僧肉”,于是在种种“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运作中,许多佛教名山古刹不断“被强收门票”、“被承包”、“被经营上市”,佛教的财产和权益受到极大的侵占和破坏;我国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例如: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宗教政策将佛教道教寺观产权定义为“社会所有”(相当于国家所有),以至佛教活动场所(寺院庵堂)长期没有明确的法人地位,不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不具备完整的民事主体资格。因而佛教寺院虽然受到严重的侵犯,却难于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3、肆意侵害佛教权益的危害

  宗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是缓解社会矛盾冲突的减压阀,是展示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宗教都是极力保护的。然而如上例举的侵害佛教权益的类型及种种表现,已到了十分严重、普遍的程度,不仅严重伤害了佛教徒的宗教感情,制约了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干扰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侵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底,毒化了社会的道德氛围,一定程度上为洋教乃至邪教、民间信仰扩大了生存发展空间,而且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了中国软实力的发挥,这些与党和政府提出的“依法治国”、“政教分离”、“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德治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都是背道而驰的。

责任编辑: 张玺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香港在线 中国 国际 军事 社会 言论 教育 图片 访谈 财经 产经 宏观 食品 金融 科技 娱乐 体育 明星 健康 女人 汽车 艺术 佛教 副刊 历史 电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