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宗教和平活动丰富公共外交内涵
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发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自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以来,已经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外交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新时期拓展外交外延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选择。公共外交的公共性质,彰显了其内在的社会价值和深厚的文明属性,强调对其他国家的公众、舆论以及非政府组织开展解释和说服,一方面通过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以赢取不同国家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认可,另一方面借助社会的力量来推动对象国政府采取有利于本国的政策,实现国家外交的战略与目标。
公共外交的实践路径和方式相比传统外交要多元化的多,一般都是基于非官方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来实现不同国家以及公众的相互理解与认知,具体的手段可以涵盖社会文化活动、商业贸易活动以及其他可能的非传统形式。由于宗教与和平内在的统一性,以及社会公众尤其是信众与其之间存在的天然的亲近感与认同感,近年来随着跨国性宗教和平活动的发展与日益频繁,宗教和平活动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外交实践形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宗教和平的国际机构,世界宗教和平会议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共外交平台。
中国在世宗和成立早期并没有参加相关活动,该组织的领导层意识到如果没有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多元宗教和众多信徒的国家的参与,那么该组织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多次邀请中国参与世宗和的活动。1979年8月,中国派出了由赵朴初和丁光训为正副团长的中国宗教代表团参加在纽约召开的世宗和第三次会议,由于这是中国第一次参加这一国际宗教会议,所以得到了各国舆论的普遍关注。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还接见了代表团,而代表团成员在美国各大城市的参观访问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也成功地实践了宗教公共外交,传播了中国宗教界的理念和形象,提升了美国社会对中国宗教界的认识。
在东亚各国的国际交往中,跨国佛教交流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不论是玄奘西游还是鉴真东渡,都曾经在历史上谱写了宗教交流与跨国理解和认知的辉煌篇章。以现代中日佛教交流为例,不仅仅增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思想与精神交融,也有力地推动了中日的和平友好。1952年10月,北京召开了“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赵朴初先生代表中国佛教界将一尊象征和平的佛像赠送给与会的日本佛教代表,在日本佛教界和社会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并以此为契机开启了经历过战争的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后来由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代表团推动的送归中国在日殉难烈士遗骨更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1993年赵朴初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日本时指出,“中日韩三国的佛教文化是我们三国人民之间的黄金纽带,源远流长,值得我们珍惜、爱护和继续发展。”而“黄金纽带”说的提出,更是得到了在佛教传播方面同根同源的中日韩三国佛教界的认同,并于1995年在北京召开了三国共同主办的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有力地推动了三国的佛教交流,增进了三国社会对彼此的认知,对于冷战后的半岛与地区和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这一宝贵的“黄金纽带”也成为中日韩三国之间重要的非官方桥梁,有助于三国政府凝聚地区共识,也有助于三国公众强化和平信念,增进共同理解。
2014年9月16日,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接见出席会议人员并讲话。俞主席指出,“中宗和”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世界和平,加强与国际宗教和平组织的友好交往,积极宣传我国的宗教政策,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宗教政策的理解。这是对该委员会的宗旨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的肯定,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宗和就积极拓展与世宗和、亚宗和等多边宗教组织的合作与对接,通过多边的宗教和平活动来提升中国在地区与世界和平舞台上的国家形象与话语影响力,以一种非官方的渠道传播中国声音,讲好故事,有力地丰富了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内涵。在此次四届一次会议上,笔者作为佛教界有较大影响的居士代表当选为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让笔者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这是一份厚重的责任,也是对笔者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