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三大支派: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又形成中国的佛教文化。它不仅有玄奥的佛学、佛经、佛宗、佛事和佛器;而且有驰名的佛山、佛寺、佛塔、佛窟、佛像和佛画;还有充满高度哲理的禅宗禅语和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等。在这些浩如烟海、沁人心扉的佛教文化中,孕育着具有佛教象征意义和某种灵性的名物:花木草虫、飞禽走兽,其中佛教与花木有缘,如菩提树(梵文Podhi)、娑罗树(梵文sala)、阎浮树(梵文Jambu)和芯刍(梵文Bhikss)等,被称为印度佛教的“圣木”与“圣草”。而莲花(包括睡莲和荷花)更是视为佛教的象征――崇高、圣洁、吉祥、平安、素雅、光明、贞静等,并赋予它神秘的色彩,代表神异,代表美好理想的化身,尊为“圣花”,借以扩大佛教的影响力。 (一)佛教始祖与莲花 在佛教创立之前的印度婆罗门教就崇尚莲花。相传创造世界的大梵天,就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上古印度人崇拜的自然物中就有莲花。在古印度的古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中说:“悉多有位女郎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佛教对莲花非常尊重,为百花中不可比拟。 在佛教的始祖佛陀降生前,古印度北部迦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国王饭王的宫庭中出现八种瑞祥景象:百鸟群集,鸣和悦耳,四时花木一同盛开,池沼内突然长出朵奇妙的白莲花,大如车盖等。王后摩耶夫人得预感,从梦中惊醒,凝神静思,退入后宫。这时天上的菩萨化作一头六牙白象入脑......释迹牟尼生之初,在音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印度佛经将释迹牟尼诞生与莲花联系起来。释迦牟尼成道后,转法(布道)时坐的座位,被叫“莲花座”,相应的坐叫“‘莲花坐势”。后来在印度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在印度佛教艺术中,常以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摩耶夫人坐在莲花上,周围有六牙小白象向她喷水,代表“胎”;有时只用一朵莲花代表这一“变相”。在一转法轮雕像中,佛陀端坐在一朵精雕细刻的大莲花上,位于地中央。池中锦鳞闪闪,小莲花围绕着她开放。在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头的法轮上雄踞四方狮子,法轮下面倒垂一个钟形的莲花。在阿旃陀面中,有幅著名的《持莲花的菩萨》,菩萨身着透明的薄衣,头戴高高的宝冠,上有镂空的莲花和荣花,右手持一朵莲花;菩萨双目下垂凝视着手中莲花,面部表情安祥闲适,内心世界圆融无碍,达到无上安宁的境界。释迦牟尼主张种姓平等,俗语传道,迎合古印度民俗的爱莲心理,以便更形象化地弘扬佛法,吸引信徒;从佛教教义看,现在世界是一片秽土污泥;而佛教则使人不受污染,脱俗,达到清净微妙境界,所以,以莲花为喻。佛教解释为“佛”所居之净土为“莲花藏世界”。 佛陀(Buddha)是梵语,简称佛。意译为“觉者’“知者”“觉悟者”。泛称“觉行圆满者”,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除释迦牟尼(Sakna Mum约前565一前486年)佛外,如过去佛的燃灯佛比释迦牟尼佛时间早、辈份高,释迦牟尼前世曾买五茎莲花借献给燃灯佛(《瑞应本起经》上卷);“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代表妙观察智的智慧,又称“莲花智”。在大雄宝殿中的阿弥陀佛常结跏跌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宝瓶和金莲台,指引众生通往西方佛国净土;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和杨柳枝,一手执着一朵白莲,表现观世音菩萨一颗纯洁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莲花盛开的佛国净土;其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也是手持莲花茎。微妙声佛的北方莲花世界,亦是释迦牟尼指引的西方极乐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