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 喜读经典|如何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充满希望 喜读经典》第九期

  主讲人:文化学者韩望喜

  欢迎回来,这里是希望对话,我是陈希,我是韩望喜。今天我们继续讲《金刚经》。般若就是智慧,空性就是实相。今天我们讲“六度波罗蜜的忍辱波罗蜜”。韩博士,上次我们讲了持戒波罗蜜。我们通常讲五戒十善,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从类别上看,十善分别属于身口意的三业,故称为十善业。

  佛教奉行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如六祖大师说的,苦口的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若能持之以恒,钻木取火,淤泥必生红莲。清净的世界,不离戒律,因此,佛陀在临将入灭之时,示意后世的佛子,应当以戒为师。

  上次我们讲了持戒波罗蜜,大家感受良多,今天您给我们讲讲忍辱波罗蜜吧!

\

  现在我们讲忍辱波罗蜜。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我们以前在讲《庄子 齐物论》的时候,曾讲过这么一段,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什么意思呢?王倪说:“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至人实在是神妙不测啊!大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河、汉冰封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假如这样,便可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死和生对于他自身都没有变化,何况利与害这些微不足道的端绪呢!”

  但是,我作为一个肉身,如何像庄子说的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我如何能够成为这样一个神人或至人呢?

  难道你讥讽侮辱我,我不会伤心吗?难道你刀刀切割我,我不会流血吗?难道你句句讥讽,我不会流泪吗?我到底要有怎样的定力,才能死生不动于心?到底要有怎样的般若智慧,才能不生嗔恨呢?

  忍辱,在《大般若经》中称为安忍,如何对治嗔恚,使心安住呢?

  《瑜伽师地论》卷57,“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抱怨、三不怀恶。”

  在《优婆塞戒经》卷七,忍分为“世忍”和“出世忍”两类,

  “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lì挝zhuā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

  故学人能忍受饥寒交迫是世忍;(能忍饥、忍渴、忍寒、忍热、忍哭、忍乐、忍劳、忍怨,这些都是“世忍”,而出世忍是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对佛法的修行,也是从忍开始的,能忍难忍,能忍难施,能忍难作,能忍骂詈LI,能忍挝ZHUA打,能忍恶口,能忍恶事。)能接受佛教的教理,建立正信,坚定正见,堪忍贪嗔痴,对于“无我”法不惊不怖,对于“真我”法亦不惊不怖,这是出世忍;学人为行菩萨道,堪忍各种侮辱、恼害,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于恭敬优越中不生骄逸,种种忍辱也是出世忍。

  忍有三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能安然顺受,不生嗔恨之心,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能处之泰然,叫法忍;菩萨修行六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智慧安住于理而不动,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智慧。

\

  为什么要忍?乃是因为慈悲与智慧。慈悲是说,对于一切的众生,以慈悲心,不起嗔恨,纵使受害,也能不嗔恨不起报复,这是大智度论讲的“众生忍”,而这里讲的智慧,是大乘的般若空性。“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缘起即是性空,当体即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佛在《胜义空经》中开示此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无生法忍指的是安任于诸法因缘生,自性本是空的法理。只有通达了空性,才能忍受一切痛苦。以空性的智慧来观察,没有能安忍的人,也没有能安忍的对境,也没有安忍的方法。菩萨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服,所以,忍是内刚而外柔,能无限忍耐,而内心能不变初衷,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菩萨的忍耐,是无我大悲的实践,而非奴隶式的忍辱。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云,四忍就是菩萨四法:

  1、 得无生法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

  2、 得无灭忍。一切诸法,本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

  3、 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

  4、 得无住忍。不住著于诸法,菩萨证忍此无住之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

  忍辱不仅仅是硬压着愤怒,被动地忍受,这里面还有智慧拣择,否则就不能称为忍辱波罗蜜。经过智慧拣择而忍辱,就是有忍有波多蜜;如果没有智慧,仅仅是忍,就是有忍而无波罗蜜,就无法到彼岸。故六度之一一度,是互相含摄的。忍辱的功德,《大智度论》卷三十,龙树菩萨云:

  “忍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诸恶,能于众中现奇特事。忍能守护,令施戒不毁。忍为大铠,众兵不加。忍为良药,能除恶毒。忍为善胜,于生死险道安稳无患。忍为大藏,施贫苦人无极大宝。忍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

  学人若于逆境甚觉痛苦难忍,无法做到心安理得、逆来顺受,或对于甚深法义无法信受,纵然布施、持戒都做得好,也无法超越三住位;若于毁誉、顺逆,心无所动,能安忍于甚深法,即可转入四住位主修精进。

  我学习佛法,正是从不能忍辱开始的,我曾问一禅师,如何忍辱?我唠唠叨叨说了很多,法师一生不吭,最后他大喝一声:忍辱的是谁?

  忍辱的原来是我啊!原来我不堪忍受,有不平之心,是因为有我相啊!

\

  我们来看看《金刚经》是怎样讲忍辱的。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讲的这一大段是什么意思呢?先讲空性,在此基础上讲忍辱。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真谛,忍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陀说:“太稀有了,世尊。佛陀宣说了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这是从我见道得慧眼以来,未曾听过的如此殊胜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样的经义,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胜稀有(第一稀有)的功德。

责任编辑:DN010

热闻

  • 图片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