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未来中国文化也会影响深远

  主持人:融合是一个特点,还有一个概念叫做再神圣化?

  李四龙:对。

  主持人:你怎么理解。

  李四龙:实际上再神圣化跟我们刚刚提到的一个过去两三百年整个社会的世俗化有关,我们过去两三百年里边,不断的商业化,不断地推崇科学,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是走向了一个世俗化道路,对宗教的价值,觉得不是最重要。但是,现在到了一个需要反思科学的局限性,需要反思科学的价值的时候,就是说我们人类是不是什么都要开发,我们有些东西是不是可以不开发。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对于人心,对于生命的一个回归,所以这个时候,实际上就伴随着一个再神圣化的过程。你过去那些被遗忘的,甚至被否定的一些价值,比如说家庭,实际上家庭很重要,那么个人对于这个家庭的贡献更重要。这些社会这个价值很重要,你不能完全为了追求个人的发展,你个人的发展还是要建立在对社会的贡献这个基础上,所以这些问题,都是一个人心的问题。那么在这些方面,各个传统宗教,实际上都有很好的说明,所以我称之为这是一个再神圣化的过程。

  主持人:可不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西方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是不是说以神为本的宗教,我们的佛教是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宗教?

  李四龙:有这么一个说法,西方宗教是神本的宗教,因为它宗教这个概念,religion这个词,它本来就是说要解决人和神的关系,希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与神和好,所以实际上人做的一切都是取悦于神,所以死后能不能上天堂,人的努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神的恩典。这个和我们东方的宗教就不太一样,神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在哪里,神就在你自己身上,你这个人做好了,就可以称神。在中国社会里面,神怎么来,神就是生前对老百姓做了很大的贡献,死后就被大家供着是个神。像关公,像岳飞,生前都是活生生的人。东方宗教是这么看问题的,佛教更明确这样,人人皆也佛性,只要你好好修,我就告诉你,像释迦牟尼一样,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子,最后修行、觉悟、成佛,所以这是我们东方的宗教,特别关注现实的生活。

  主持人:就是您刚才提到了有一点,我有感触,就是对家文化,人们逐渐地淡忘。那么您觉得儒家的文化是不是以家为本?

  李四龙:儒家还是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么,这里面家它是一个中转,是个人的港湾,同时又是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所以我想儒家对于家庭确实是非常地尊重和推崇。

  主持人:您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你说亚洲佛教传播和转型之后,就是你看到了一些变化,就是你提到的融合、再神圣化,面对这种变化,您觉得我们中国佛教需要做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李四龙:我观察美国佛教,发现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的社会实际上一定是在往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难免要接受很多西方的东西。那么宗教在这么一个社会变化社会转型过程中间,你怎么去应对,你怎么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我写美国佛教这本书,是出于这么一个目的。那么我们中国的佛教,总体上来讲,我个人感觉还是偏于传统,传统我是希望能够发扬得更好,但是发扬好这个传统,前提就是要适应这个社会的转型。如果你不能适应社会的转型,再好的传统,它的力量就难以发挥。所以,我觉得对于中国佛教界来讲,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要加强教育,我们的僧人,我们的佛教徒要好好学习,学习自己的经典,学习别人的经典,你要对基督教,对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更深的,更好的了解,这是根本。

  主持人:那如果让佛教徒来研究基督教的经典,是革命性的举动,因为佛教相对来说,还是提倡保守的。

  李四龙:不管你是喜欢还是讨厌,首先要了解别人。大家也许都知道,基督教在中国大陆现在传播的比较迅猛。

  主持人:对。

  李四龙: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督教徒他对于佛教比较了解。有多牧师到了东方以后,就一辈子在研究佛教,写了很多佛教著作。实际上西方研究佛教有几个群体,最主要的一股力量是传教士,是这股力量推动了整个欧美世界的佛教研究。所以你看看,发展怎么来的,发展就取决于你对别人有多大的了解。

  主持人:对。我们中国佛教还是刚才我说的保守的,我和很多法师聊过,有人认为释迦牟尼讲的经典就是法,其他的一切都是外道,不是说一个贬义词,是个中性词,佛法之外都是外道,他一般不主张你去学习,更不主张你去修行。西方传教士研究中国佛教,确实还是比较理性,比较开放的,比较包容的。

  李四龙:实际上在佛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不舍外道而修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代表着是佛法的修行,那我们这个修行怎么样?要不舍外道,要去了解外道,才能够修好自己。我们佛陀觉悟之前,拜了很多师父,那都是外道,还有我们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以一定是要向虚心的向别人学习,向我们人类上的那些邻居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够发展,不能妄自尊大。

  主持人:是,您作为一位非常深入的佛学研究者,您觉得目前对整个中国佛学的发展,您有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愿望?

  李四龙:我最大的一个愿望,咱们佛教在历史上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合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那我希望以后也能对新的中国文化、未来的中国文化,也能继续产生重要作用。凭我个人的一个认识,佛教是有一个核心的理念特别好,叫“无我”。它就是劝每一个人不要自我中心,但我们每一个人最愿意自我中心,实际上我们每天处在自我和无我的这么一种关系之中。那我们中国文化为什么几千年来有那么大的生机和活力,就是不断努力协调,既要保持自我的一种主体性,又要去开放打破这种主体性,去吸纳别人的好东西。佛教在中国文化中间一直起着一个润滑剂的作用。

  主持人:润滑儒家和道家。

  李四龙:对,润滑儒家和道家,然后它实际上是不断的在吸收外来的东西,就不断告诉大家,你不要太把自己当作最了不起的,你还要虚心,你还要去吸收别人的,所以我觉得佛教在这一方面曾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譬如说有一个很明显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不是汉族人统治这个国家,这些人后来都信佛教,信了佛教以后,慢慢认同了儒家,认同了中国文化。他们现在都成了汉族,现在有没有一个说纯粹的汉族,根本就没有,就是大家都认同这一套价值,认同这一套文化,然后我们就成了一家人,所以汉族是什么,汉族就是在中国这个地方一家人,仅仅是一家人的概念,我们就是一家人了,那么这个工作,在很大程度是靠佛教完成的,打破彼此之间的界限,你不要跟我讲你是什么族,我是什么族,我们都是佛弟子,我们就是一家人,靠这个方式统一了人心。最后发现儒家怎么过家庭生活很有一套,我们就学习儒家,慢慢地,儒释道三教合一,那了我们现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所以我是觉得现在我们社会在变化,西方的文化也进来了,我们也不要急于排斥,我们要让大家放下自我,不要老是那么自我中心主义,虚心地向别人学习,看到别人的好处了,慢慢地也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主持人:对,我觉得您这种愿望可能是,在中国可能实现的机会很大,目前从上到下,对佛教文化的认同是比较大的。包括像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从2012年就开始,在很多的论述中都不停地在提佛教,提佛教文化对社会的济世作用,所以伴随着刚才您说的人们对佛教的再神圣化的认识,我相信佛教在新的社会文明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是不远的事儿。

  李四龙:我希望是这样。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我们李老师给我们上了一个佛学教育课,我们也盼望佛学的教育能够给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带来一些更多的智慧和知识。

  李四龙:好,谢谢大公网,谢谢史总。

责任编辑:小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