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的心是“如地心,如船心,如扫把心”
环球人物杂志:有很多新生代活佛,他们只有20来岁,您对他们有什么忠告?
珠康活佛:有些活佛讲钱啊、财啊,买房买楼、坐豪华车,这是不行的。释迦牟尼没有这样做,我们也不应该这样做。活佛要规规矩矩的,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要。我手腕上这块手表,是去年一个朋友送给我的电子表,就值100块钱。
我当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后,对宗教界人士提了3个要求——3个“心”:一是如大地一样的心,大地什么都能忍得住;二是如船一样的心,乘客坐在船上了,要把乘客送到对岸,中间不能把乘客杀掉;三是如扫把一样的心,扫把的地位非常低,也不受重视,就被放在门外,人们需要的时候拿出来,但没有它是不行的,不能把房子打扫干净。所以,宗教界的心是如地心、如船心、如扫把心。
我给新转世的活佛,也提了3个要求:两个“富”、一个“穷”。第一个“富”,是在智慧以及对政治、历史、宗教的觉悟上要比其他人富,富到和文殊菩萨一样。第二个富,是道德上比其他人富,富到和我们的孔子一样,孔子的理论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恢复礼教,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节;或者是和西藏所有活佛的第一世一样,他们都非常有智慧、有道德。一个“穷”,穷到像米拉日巴(噶举派创始人之一)一样。他吃的是草,喝的是冷水,修的是佛,讲的是经。
环球人物杂志:这些您都做到了吧?
珠康活佛:我是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享受副省级待遇,外出可以住不超过800元的宾馆套房,也可以坐头等舱。但我一般不这么做,因为我是佛祖的弟子。我如果想挣钱的话,可以找徒弟来,帮个忙,买个车,他们肯定帮我的;我如果想在北京要一套房,也肯定有人帮我。但我什么都不要。前年,我给我的11座寺庙各捐了20万元。我还认养了很多牧民小孩,有些是孤儿,有些是家庭条件差的,我资助他们上学,现在一大批已经大学毕业。周末他们都到我家来,家里都没有地方坐了。这既符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德,以人为本,精神文明,也特别符合佛教的大慈大悲。这样做,我心里非常高兴,没有什么痛苦。
佛教的精髓是“大慈大悲”,佛教的准则是“不做任何害众事”,佛教的特点是“恶行自断”。真正懂佛教、信佛教的人为什么不会杀人、抢劫、强奸,也不会说假话?因为他懂得戒律。
佛没有官职、地位的区分,都一样。我到牧区下乡,跟老百姓一起坐在地上,吃他们碗里的饭,去他们家里过夜,这样老百姓高兴。
我最后再说几句话,祖国是母亲,我用忠诚服务祖国、爱祖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唯一之路,我忠诚地爱这个制度,保护这个制度;毛主席说,人民是依靠的力量,我衷心地爱我的人民,为人民服务,没有人民,也没有我;我忠诚于我所信仰的佛教,因为我是活佛。
深山老林里的辩经课
几位宗教界学者不约而同地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深山老林里的藏传佛教寺庙,和名声在外的藏传佛教寺庙,能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绝对不一样。”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南郊半山腰上的南无寺,是该县最大的寺庙,它没有盛名,也非景点。走在县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身披僧袍的人,他们已经与当地人的生活融为一体,日子过得清净、安宁。
深秋时节,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走进南无寺时,院子四周开满了红、黄、白等颜色各异的花朵。院子的中间正燃烧着信众献上的一些贡品,由于贡品中有不易燃物,火苗小,烟雾大。火堆旁的喇嘛说,9月下旬,寺里举办了一场胜乐金刚的超度法会,有不少信众参加,这些贡品已经烧了好几天了。10月下旬还有一个类似的活动。记者问,这样的活动是否会影响僧人的修行。他说:“我们一年里活动不多,并不影响寺庙的正常安排。”在国庆长假期间,像南无寺这样清静的寺庙确实罕见。
下午1点左右,有喇嘛开始敲锣。不久,院子东西两侧各聚集了十几名年轻喇嘛,都是辩经班的学僧,大多20岁左右,还有几名10岁出头的孩子。辩经课开始了。起初,他们席地而坐,围成方形。后来,只有北面的两名学僧还坐着,其他学僧都站到了他俩前面。辩经课开始热闹起来。坐着的学僧要回答站立者提出的问题。提问者说完问题时,会面向回答者双手击掌,然后右手向回答者滑出,意为“请你来回答”。如果有其他学僧想问同样的问题,也可同时击掌并提问。辩经课是对外开放的,不仅记者可以旁观,诵经班也有学僧来观看。
辩经期间,有一名10岁出头的小喇嘛正在院子西侧的走廊里看书。他盘腿而坐,书放在腿上,手上拿着一支铅笔,低头指着书上的字朗读。书上全是藏文,还画有香蕉等图示。小喇嘛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这相当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他虽然会说藏语和汉语,但字还认得不多,要想读懂经文,首先要学会藏文,“寺里还有比我大的喇嘛也在学习一年级的课文”。
近2个小时后,辩经课结束。一名活泼好动的小喇嘛手舞足蹈地跟记者说,辩经班和诵经班的学僧每天要上4节课,早上、午前、午后、晚上各一节,课间可以自由到寺外走走,诵经课形式相对单一,辩经课活跃一些。看上去,他很喜欢辩经课。辩经班的另一名学僧则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辩经课其实很难,刚才有人在辩论中提问“没有人的地方有没有声音?”他心想,答案可以有多种;而回答者说得很有深意,他没有完全理解。
下课后,大部分学僧进了南侧的僧房休息。一名喇嘛陪着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往僧房走去,并介绍说,南无寺共有73人,辩经班和诵经班各有三十来人,是寺里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二楼僧房外的走廊,一位喇嘛趴在走廊的扶手上沉思着什么。他已经出家8年,今年33岁,见记者来了,便温和有礼地交谈起来。其间,他非常恭敬地提到寺里的活佛,说上师现在已经90多岁,身体状况很差,很少见客了。记者顺着他的指引来到活佛房间门前,门外贴着告示:“拜见上师时间:仅每周日9时至10时,其他时间概不接待。上师年事已高,请您关心体谅,不要经常打扰。”
在东侧院墙外,10座白塔排成两排,3名50岁上下的居士在这里转经——绕白塔行走,边走边念经祈祷。附近一位居民说,白塔象征佛祖,居士们反复念诵的是六字真言“嗡嘛呢呗美吽”。这是一道咒语,念咒时不要考虑咒文的意义,念的次数越多,象征功德越高,有的居士甚至念了上百万次了。
记者在四川、内蒙古等地还走访了多座藏传佛教寺庙,发现越是交通不便、游客罕至的地方,人们对寺庙与活佛越有亲近感,喇嘛们越能融入寻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市民、村民、牧民邻里般随意相处,并不神秘。大都市里的活佛热,是把信活佛当作时尚,功利与浮躁就像障眼法,横亘在他们与真实的藏传佛教之间。
原标题:第七世珠康活佛谈成为活佛条件:需政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