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信教群众结构明显变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十几年里,我国各宗教我国信教群众结构呈现出“五多”的特点:年龄上以老年人居多,性别上以妇女居多,文化程度上以低文化水平居多,在城乡分布上以农村我国信教群众居多,在区域分布上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居多。这与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宗教遭遇的经历有关,从而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现的恢复性增长中呈现出这些阶段性特点。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调查表明,我国信教群众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五多”的特点逐步消解,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中青年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在我国信教群众中的比例持续上升。由于中青年我国信教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老年我国信教群众高,加上一些高学历人员信教,我国信教群众的平均文化程度逐步提高。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居民信教人数增多,城乡我国信教群众分布一头沉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我国信教群众的职业分布更加广泛,除工人、农民外,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当中,也有人陆续加入信教者队伍,宗教走进了更多的社会阶层。在区域分布上,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宗教也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从趋势来看,随着我国信教群众中知识分子、高收入者、城市居民和中青年比例的增加,将会对我国宗教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我们过去认为,人们信仰宗教最主要的根源是贫穷和愚昧,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宗教信仰很快就会淡化。现在看来,这种认识不仅过于乐观,也流于简单。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并不是宗教不断走向消亡的过程,而是宗教不断调整自身、改变形态的过程。从原始宗教到民族宗教到国家宗教再到世界宗教,宗教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变化。宗教形态的演进,不是宗教衰竭的表现,而是宗教对社会形态演进的一种适应,是宗教自身的调整、改造和升级。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宗教不仅没有式微,还出现强化势头。即便有的传统宗教在一些国家出现退潮,其他宗教或者新的宗教很快就会跟进。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化进程不仅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市场经济鼓励竞争,它一方面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压力和风险。在竞争中处在弱势地位的人,会感到命运的无常和社会的无情,心理失去平衡。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人,对前景也有不确定感,怕遭遇滑铁卢,得而复失。也就是说,不管是富有的人还是贫穷的人,都有可能信仰宗教。
过去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道德信条和伦理规范已经不太管用,而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的培育尚需要相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信仰真空和价值混乱。宗教通过宣讲教义,引导教徒摆脱物质诱惑,化解焦虑和不满,达到心理平衡和内心安宁,宗教的这种教化功能不仅对信众有教化作用,对一部分不信教的人也会产生吸引力。人生在世,需要有精神寄托,不信这个就信那个,尤其是当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后,人们会更加重视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追求自身需要的精神生活,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就成为一个重要选项。由此可见,物质财富的多与少,文化程度的高与低,都不是人们是否信仰宗教的终极因素,需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及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中来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