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四十二章经》讲录

2012-12-03 09:51  来源:大公网

  二、释经题

  “四十二章”者,一经之别目;以此经分段为义,有四十二段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凡佛所说真理皆可曰经。经又训为常,以所说为常法故。此经以四十二段经文,摄佛说一切因果大义,故名四十二章经。

  释经

  甲一、总起分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经例分三大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总起分即序分,兹先解名句,次疏意义。世尊者对佛之尊称。世者、有有情世间、器世间二义;诸有灵性知觉之类为有情世间,其为此诸类所依止者为器世间;以佛为诸世间之所尊,故名世尊。世尊、为梵语薄伽梵六义中之尊贵义。又世尊为称诸佛之公名,一切诸佛均可称为世尊,并非一佛专称;但在经文此处,则专指本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也。释迦牟尼之应化身,在本世界以净饭王为父,以摩耶夫人为母,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者。所谓成道,即成无上正遍觉之义。佛陀是觉者义,别乎邪谬觉名正觉;别乎不遍名正遍觉;又为一切诸有觉者之所不能及,故名无上正遍觉;圆成此觉,即成道义。

  以下,释成佛后佛之心境。离欲者,无所贪欲,谓并微细之欲求而无之。在菩萨功行未满之时,仍不免有所希求有所愿欲,有所希欲则心有倾向而有所动摇,至成佛后心量圆满更无可欲,于是其精神界寂静安隐至于极度,是即涅盘圆寂之义。此大圆寂为最究竟,故曰最胜。禅,梵语曰禅那,静虑之义,亦即静定思惟之义;大学所谓定后能静、能安、能虑之静虑也。静虑亦同佛典所称定慧,静即定,虑即慧。定慧相应故其心光明寂静,发大能力,神通辩才无不具足,遍能降伏诸魔道也。魔者,杀害之义;谓杀害修道者,凡邪僻匪人以种种方法损害正人之道德者,皆魔类也。在佛典中则谓破坏修定慧者为魔,如七情六欲及诸恶友扰浊其心者皆谓之魔。又有天魔、鬼神魔等。成佛之时其心寂照,凡一切妨道害德之魔事举不能复现于其心境中,故曰降诸魔道。以上,表显佛内心精神界之真相也。

  以下讲佛表现人世说法度人之事。佛最初在鹿野苑──在昔印度波罗奈国中,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法,即名初转法轮。谛者,真理实义之谓。一、苦谛,谓凡有漏业报皆苦;二、集谛,言一切苦由烦恼业所集,自作自受,非天神等之所予也;三、灭谛,言一切苦皆可灭去而解脱之;四、道谛,谓灭苦断集之修道方法,即灭苦之道也。轮喻可转之义,谓佛之说法能以佛心中所悟四谛胜义,转输于众生之心识中,并能使已闻佛法者更转输于未闻者之心识中,如车轮之转而不息,故曰转法轮也。外道修行法中,往往以运气为转法轮者,非是。法华经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更进而为如何知苦,如何断集,如何修灭,如何证道;及已知苦,已断集,已修灭,已证道之三重;亦名为三转四谛法轮。憍陈如,为五人之一姓也;义言火器;旧为婆罗门,奉火为姓。佛出家之始,此五人为净饭王所派遣,令其寻佛回家,后乃随佛出家修行,故此时先得闻法而受度脱成阿罗汉,了脱生死遂证涅盘之道果。证者,由实地修行至亲领其境之谓,有证明、证成二义:如于四谛法现量了知,是即证明之义;因复修习而得四果,是即证成之义。佛成道后,惟以说法度人为事,故诸徒众有疑未决,求佛开示是处非处,是处则进,非处则止。教者教诲,敕者训敕。闻法者心开觉悟,各皆身心恭敬领受也。此段将释迦牟尼佛自觉觉他之心量事业,悉皆表显,读者当由是生信求解而起行也。

  今更以四重明意义:诸经记佛初成道,或三七日、或一七日、或七七日之时期中,佛住甚深禅定为受用无上正遍觉法乐之时期,是即本段离欲住大禅定等义。在此妙定之中,十方诸佛菩萨同受法乐,集大法会说诸甚深经典,名曰不动寂场而遍诸处,凡夫不能见之,以为佛只入于甚深禅定而已,其实华严大毗卢经等诸大法会,皆即在此禅定中矣。在鹿野苑说四谛法为四阿含等。说法时为诸比丘咨决所疑,一一开悟,即为诸部方等大乘及般若法华涅盘等之说法。此为一化始终释也。又:作是思惟五句,为自利果满。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为利他果满。此为二利果满释也。又,离欲寂静为断德,住大禅定为智德,说法度人为恩德,此为三德成就释也。又、离欲寂静为法性身,住大禅定为自受用身,转法度众为他受用身及应化身,此为四身圆具释也。

  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近有日本人作一论曰《佛身论》,都十万言,皆不能出四十二章经第一段意义之范围也。

责任编辑: 谭雪叶
<<>>
22

农历十一月初十星期六

壬辰年 壬子月 丁巳日

大公资讯 中国 军事 言论 图片 财经 产经 金融 汽车 娱乐 明星 生活 科技 书画 报纸 香港在线 国际 社会 教育 副刊 食品 会展 宏观 体育 健康 女人 人物 历史 专题